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育兒百寶箱 妙招幫助媽媽保護學步寶寶

目錄

第一章:不學爬就學走兩大影響

第二章:寶寶學步需經過三個階段, 媽媽如何做好保護

第三章:寶寶學走路時需要注意什麼?

第四章:寶寶時期營養需求

編者按:寶寶學步時期是關鍵, 不當的學步過程會使寶寶骨骼、脊椎變形。 所以媽媽們要注意了, 關注寶寶的每一步、每個走路姿勢, 並做好保護。 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學習如何保護學步的寶寶?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吧。

不學爬就學走兩大影響

“寶寶真聰明, 沒學爬就開始學走了。 ”很多媽媽都把寶寶過早學走路看成是聰明健康的表現, 不等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專家解釋說, 寶寶的腦神經及骨骼、肌肉發育都需要一個過程, 由坐到爬、再到走是這一過程的相應表現。 之所以先讓寶寶學爬是因為這時候他的骨頭特別柔軟, 很難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 爬可以讓脊椎、骨骼和韌帶逐漸受力, 慢慢增強各部分的力量。

如果太早就讓他站起來走, 身子站不直, 老想彎腰, 腿的負重又太大, 脊椎、骨骼就跟著彎曲, 脆弱的小腿骨還會變形, 長大了就會變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變形, 不學爬就學走還影響寶寶視力呢。 幾個月大的寶寶視力發育還不健全, 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 都是小“近視眼”, 而爬可以讓他看清有限範圍內的東西, 慢慢調整, 讓視力正常發育。

但走路的時候就需要看較遠的地方, 寶寶看不清, 只能眯著眼睛努力調整屈光度和焦距, 無疑會損傷眼睛和視力, 嚴重的還會患上先天性白內障、視神經萎縮、上眼瞼下垂和近視, 對眼睛造成一生的傷害。

同時, 寶寶都是在室內爬, 可以避免強光對眼睛的刺激, 而學走大都在戶外, 尤其是陽光強烈的夏天, 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傷害視網膜, 讓眼睛出現刺痛、流淚等病症。

此外, 寶寶爬的時候仰著頭, 前庭會受到刺激來增強平衡性, 要是跳過這個環節去學走, 長大後不但平衡差, 而且連脾氣都會變得暴躁, 沒有耐性。

寶寶學步需經過三個階段, 媽媽如何做好保護

寶寶長到10-11個月大, 就開始躍躍欲試地站起來, 搖搖晃晃自發地要走路了,

興奮的媽媽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著他的手想讓他快快走, 而這樣做對寶寶學步不僅沒有好處, 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專家表示:寶寶學步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 不同階段媽媽應學會不同的保護措施。

1、搖晃期

有時候媽媽拉著寶寶學走路, 寶寶卻突然大哭起來, 手臂也不能動了。 專家說, 這種現象在寶寶剛開始搖擺著走的時候很普遍, 是因為牽拉的時候, 手臂關節脫臼了。

專家提醒:寶寶手臂要是脫臼了千萬別轉, 也別揉, 找專科醫生將關節復位, 很快就好。 但是, 如果一直採取這種牽拉的保護方法, 造成手臂習慣性脫臼, 就會嚴重影響寶寶肘關節的發育。

正確保護:媽媽對寶寶學走時的保護和鼓勵是最關鍵的,

其實最好的保護是站在寶寶身後, 扶住他的掖下隨著他走, 但這樣半蹲著你會很辛苦, 所以不妨用一塊布圍住寶寶的前胸, 你從後面提著布來幫他找平衡, 這樣就省力多了。 或者, 在寶寶初學步的時候, 讓他在學步車裡練習, 車的四面都有保護, 他想走想坐都可以, 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脫出來專心守著他, 而且還不用擔心他會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寶寶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覺”, 兩條小腿兒開始用力抬高, 向前邁步而不是蹭步。

專家提醒:寶寶能這樣走的時候, 你可以把學步車撤掉, 讓寶寶練著扶著床沿或扒著小車走, 大人在邊上看著別讓他摔了就成。

正確保護:如果你不放心讓他扶著東西走, 還可以把雙手放在他掖下,

但要讓他獨立走, 手勁兒慢慢變虛, 直到慢慢鬆手。

3、獨立行走期

寶寶開始下意識地掙脫媽媽保護的手臂, 自己獨自搖晃著走了。 雖然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 但你完全不必擔心。

專家提醒:

寶寶自己走需要一個心理過程, 一開始有玩具逗他, 他會很感興趣, 但最怕的就是摔倒。 倘若只是沒站穩坐在地上, 那媽媽一定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 這樣他就會很勇敢地接著走, 而且會很愛走;倘若摔得很嚴重, 甚至受傷, 他就會害怕, 很長時間不敢走, 這是很正常的防禦反應, 最好是慢慢鼓勵他, 緩一段時間再走。

正確保護:

寶寶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護, 比如父母面對面蹲下, 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 距離要從近到遠一點點調整。 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床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著。

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著急,別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

寶寶學走路時需要注意什麼?

1. 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父母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3.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寶寶時期營養需求

在寶寶學步期間,幫助他保持良好的營養與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將為寶寶身體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基礎。均衡的飲食可以為孩子的活動和成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並且有助於提高寶寶的免疫力、促進智力發育。

不過初學走路孩子的飲食和大人是不同的,這時的寶寶每天需要很高的熱量和其他各種營養的均衡搭配,尤其是在他可以走路或者變得更加好動之後。另一方面,寶寶的胃還小,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在寶寶每日3頓主餐之間加一些健康的小吃。你可以從下面的5種主要食物組合中,為寶寶選擇一些容易消化而且營養豐富的食品,確保孩子攝取健康成長的營養所需(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1.肉類及相關食品

每天攝入肉、魚、雞蛋或者相關食品,保證寶寶蛋白質的需求。

2.乳製品或豆類食品

每日攝入至少 350 毫升全脂牛奶或者豆奶等豆類食品,保證孩子鈣質的補充。

3.水果和蔬菜

每日至少攝入5份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證身體發育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纖維素。

4.穀物製品和澱粉食物

每餐至少攝入一份小麥、玉米、大米等穀物或者澱粉類食物。同時,不要給寶寶食用過多粗糧。

5.脂肪和糖類

均衡飲食應該包括充足的脂肪和糖類,但是應避免讓寶寶食用精煉的糖製品和加工過的高脂肪製品。

總結:在寶寶學步的時期,要給寶寶最好的環境,要建立他的自信心,有任何成果時你都應該給他你的愛、關懷和積極的支持。

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床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著。

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著急,別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

寶寶學走路時需要注意什麼?

1. 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父母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3.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寶寶時期營養需求

在寶寶學步期間,幫助他保持良好的營養與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將為寶寶身體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基礎。均衡的飲食可以為孩子的活動和成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並且有助於提高寶寶的免疫力、促進智力發育。

不過初學走路孩子的飲食和大人是不同的,這時的寶寶每天需要很高的熱量和其他各種營養的均衡搭配,尤其是在他可以走路或者變得更加好動之後。另一方面,寶寶的胃還小,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在寶寶每日3頓主餐之間加一些健康的小吃。你可以從下面的5種主要食物組合中,為寶寶選擇一些容易消化而且營養豐富的食品,確保孩子攝取健康成長的營養所需(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1.肉類及相關食品

每天攝入肉、魚、雞蛋或者相關食品,保證寶寶蛋白質的需求。

2.乳製品或豆類食品

每日攝入至少 350 毫升全脂牛奶或者豆奶等豆類食品,保證孩子鈣質的補充。

3.水果和蔬菜

每日至少攝入5份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證身體發育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纖維素。

4.穀物製品和澱粉食物

每餐至少攝入一份小麥、玉米、大米等穀物或者澱粉類食物。同時,不要給寶寶食用過多粗糧。

5.脂肪和糖類

均衡飲食應該包括充足的脂肪和糖類,但是應避免讓寶寶食用精煉的糖製品和加工過的高脂肪製品。

總結:在寶寶學步的時期,要給寶寶最好的環境,要建立他的自信心,有任何成果時你都應該給他你的愛、關懷和積極的支持。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