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預防感染性腹瀉的方法

四月份是旅遊佳季, 在旅遊期間應搞好寶寶的個人衛生, 特別要注意飲食習慣, 預防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是指各種急性、慢性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引起腸道炎症所致的腹瀉。 小腸每天吸收7~8L水, 大腸每天吸收400—1000ml水, 當腸道受到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的時候, 腸道的上皮細胞的通透性發生改變, 使腸道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以及電解質, 所以發生腹瀉。

(1)細菌性腹瀉是指各種細菌引起的腹瀉。 能引起腹瀉的細菌有致瀉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叫病毒性腹瀉。

能引起腹瀉的病毒主要有輪狀病毒、杯狀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瀉是指由真菌感染腸道引起的腹瀉。 能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原菌為白色念珠菌、放線菌、新型隱球菌和毛黴菌。

(4)會引起腹瀉的寄生蟲有腸賈第鞭毛蟲、小隱孢子蟲、溶組織阿米巴和環孢子蟲等, 他們是兒童急性腹瀉常見的病因。

感染性腹瀉雖然病原多種多樣, 但萬變不離其宗, 大多感染性腹瀉是攝入不潔食物(如涼菜、變質的蝦蟹、飲料等)和水, 導致細菌或病毒污染, 再加上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 使得病從口入, 容易在幼托、學校等出現暴發。 如寶寶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 應立即送到醫院就診, 自行買藥容易出現誤診吃錯藥的情況。

應借助專業方法查明病因, 控制疾病的蔓延。 對於患病小兒, 要防止出現脫水症狀, 補液非常重要, 同時要適當改善其胃腸道功能, 減輕腹瀉程度。

典型症狀

感染性腹瀉是一組極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 臨床上主要為腹瀉, 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狀, 便性狀常因病原體不同而異。 患者與帶菌者是本病的傳染源, 典型患兒的吐瀉物含菌量甚多, 成為疾病傳播的主要媒介。 輕型患兒易被忽略, 健康帶菌者沒有吐瀉症狀, 兩者皆為危險的傳染源。

預防提醒

做好個人及周圍環境的衛生是最簡便有效的預防措施。 應注意防止寶寶病從口入:

1、 飲水飲食衛生, 不喝生水, 要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

2、 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3、 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淨。 注意手的衛生, 飯前便後手要洗淨。

4、 不吃或少吃易帶致病菌的食物, 如貝殼、螃蟹等水產品。

5、 吃剩的飯菜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時間不要過長, 超過1-2天最好不要食用。

6、 食品放在冰箱裡需用保鮮膜隔離, 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要重新煮沸後食用, 不吃不潔、變質和不符合衛生的食品;飯前便後勤洗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