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疾病預防>正文

耳朵耵聹 怎麼清理耳朵裡的耵聹

耳朵耵聹是指什麼呢?可能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其實, 耵聹就是指耳屎, 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為外耳道軟骨部皮膚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 那麼耳朵耵聹怎麼辦?怎麼清理耳朵裡的耵聹?

耵聹腺是一種特殊的汗腺, 位於長有耳毛的外耳道皮膚處。 耵聹在空氣中乾燥後成薄片狀, 但有的耵聹狀如黏稠的油脂, 俗稱“油耳”。 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如塵埃、小蟲子等)的作用。 平時借咀嚼、張口等運動, 耵聹可自行脫落排出。 耵聹栓塞是指外耳道內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

使耵聹在外耳道內聚集成團, 阻塞外耳道。 耵聹栓塞形成後, 可影響聽力或誘發炎症, 是耳鼻喉科常見病之一。 耵聹栓塞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症狀有異。 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 多無症狀;患者有臨床表現前來就診時, 往往可見到耵聹完全阻塞外耳道。

病因

1.耵聹分泌過多

因外耳道炎、濕疹、在粉塵較多的環境中工作、挖耳等使局部受到刺激, 使耵聹分泌過多。

2.耵聹排出受阻

外耳道狹窄、瘢痕、腫瘤、異物存留等均可阻礙耵聹排出。 經常挖耳, 可將耵聹推向外耳道深部, 下頜關節運動障礙或耵聹被水浸漬等均影響耵聹的正常排出。

臨床表現

耵聹栓塞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症狀有異。 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

多無症狀;患者有臨床表現前來就診時, 往往可見到耵聹完全阻塞外耳道。

1.聽力下降

耵聹完全阻塞外耳道, 可使聽力減退。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傳導性聽力下降。 若遇水膨脹, 可致聽力驟降, 應與特發性突聾鑒別。

2.耳悶及耳痛

耵聹栓塞後可誘發外耳道皮膚糜爛、腫脹、肉芽形成等, 表現為耳部疼痛或悶脹感。

3.其他

若耵聹壓迫鼓膜時可引起耳鳴、眩暈及聽力減退, 若耵聹壓迫外耳道後壁皮膚, 可因刺激迷走神經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4.體征

檢查可見外耳道為黃色、棕褐色或黑色塊狀物所阻塞, 質硬如石或質軟如泥, 多與外耳道緊密相貼, 不易活動。

治療

1.或片狀者, 可用鑷子取出

2.耵聹鉤取出法

將耵聹鉤沿外耳道後、上壁與耵聹栓之間輕輕伸入外耳道深部,

注意避免損傷外耳道及鼓膜, 然後輕輕轉動耵聹鉤鉤住耵聹栓, 逐漸鉤出。

3.外耳道吸引法

如耵聹較硬, 不易取出, 或耵聹與外耳道嵌頓緊密, 取出過程中患者疼痛明顯難以配合, 可先用5%~10%的碳酸氫鈉溶液滴耳, 每天3~5次, 每次滴藥後患耳向上靜置5~10分鐘, 連續3~4日後待其軟化, 然後於耳鼻喉科專科門診, 用吸引器將軟化的耵聹取出。

4.外耳道沖洗法

採用上述方法取出困難者可用此法。 沖洗前需將耵聹軟化, 用5%~10%的碳酸氫鈉溶液滴耳, 每天4~5次, 每次滴藥後患耳向上靜置5~10分鐘, 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 再沖洗。 患者取側坐位、頭向健側偏斜, 緊貼患側耳垂下方的皮膚置放一彎盤, 以盛裝沖洗時流出的水液,

操作者以左手將患側耳郭輕輕向後上(小兒向後下)牽引, 右手取吸滿接近體溫的溫熱生理鹽水、接有塑膠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於外耳道口, 向外耳道的後上壁方向沖洗。 沖洗液進入深部並借回流力量將耵聹或異物沖出。 如此反復沖洗, 直至耵聹或異物沖出為止。 最後用幹棉簽拭淨外耳道。

注意:有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或有外耳道狹窄者忌用;沖洗時要隨時觀察患者的表情, 詢問患者的感覺, 有不適者及時停止沖洗;沖洗時不可直接對著異物和耵聹, 以免沖入深部;勿用強力直接對著鼓膜沖洗, 以免損傷鼓膜;沖洗液溫度應接近體溫為宜, 過熱或過冷易刺激內耳引起眩暈。

5.內鏡下抽吸法

因在常規額鏡下取存在光源弱、視野不清, 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等缺點, 同時, 傳統用水沖洗易誘發眩暈, 故可在耳內鏡下取。 這樣視野暴露清楚, 不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 特別是對於外耳道狹窄者更為適宜, 吸引器壓力不宜太大, 抽吸應在明視下進行。

6.合併感染者

應先控制感染, 待感染控制後再取出耵聹。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於耳朵耵聹的相關內容, 通過文中的介紹, 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耳朵耵聹是指什麼, 對於怎麼清理耳朵裡的耵聹以及耳朵耵聹怎麼辦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可以試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