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季體內濕氣重怎麼辦 中醫教你如何祛濕

春季體內濕氣重怎麼辦?入春後, 陰雨綿綿, 很容易濕氣入身, 傷害我們的健康。 那麼, 該如何預防入體, 又該如何調理體內濕氣呢?看看中醫有什麼好辦法。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重?

春季氣候潮濕、陰冷,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 遇熱則成為濕熱, 遇風則成為風濕, 濕氣在皮下, 就形成肥胖。 怎麼判斷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中醫學的角度來看, “濕”為陰邪, 這與潮濕氣候及飲食習慣不無關係。 喜歡吃生冷食物、凍飲的人, 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營養運輸、消化及吸收功能)都會受到影響, 令體內多餘水分難以排清,

形成“內濕”。

最便捷的方式, 就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 長期便溏, 必然體內有濕, 如果大便成形, 但便完後總會有些粘馬桶, 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 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此外, 還可將舌頭吐出觀察一下, 黃中帶膩, 是體內有濕的表現。 黃得越厲害, 或膩得越厲害, 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 早上該起床時仍然很困, 覺得頭上有東西裹著, 讓人打不起精神, 或是覺得身上有東西在包著, 讓人懶得動彈, 這也能證明體內濕氣很重, 即中醫講的“濕重如裹”。

濕氣很容易傷身, 重者使人出現明顯病症。 臨床常見發熱、咽痛、食欲不振、口幹、胸悶、嘔吐、噁心、脘腹痞滿、頭身困重、便溏泄瀉、面黃、小便黃濁、白帶黃多、關節酸痛紅腫、屈伸不利等。

中醫認為,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 最怕濕邪。

中醫學認為,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保護人體正氣, 增強調節能力, 是最根本的原則。 在這個基礎上, 注意衣衫的增減, 起居的調節, 內外結合, 從而達到最佳的養生保健效果。

體內濕氣重該如何調理

一、運動

初春健身宜選擇輕柔舒緩、運動強度適中的活動項目, 如太極拳、瑜伽、快步走、慢跑、騎自行車、登山、體操等都是不錯的運動項目。 其次, 春季健身要掌握好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循序漸進, 不能太過劇烈, 不能為求“速成”而盲目加大運動量, 否則極易給身體造成不必要損傷。

開始選擇小運動量, 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宜, 因運動量過大、汗出過多會損傷陽氣,

影響人體的養陽和生長, 而且汗出過多, 毛孔開泄, 易受風寒而誘發感冒。 注意防寒保暖, 初春早晚依然較冷, 且氣候多變, 所以戶外運動應注意防寒保暖。 如果感覺天氣較涼, 應該等身體鍛煉到微微發熱時才減衣, 讓身體處於一個比較好的舒適狀態中, 更不要大汗之後吹風。

二、日常起居

從中醫角度來說, 睡不夠容易脾虛, 進而引起水濕停滯。 最好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床睡覺, 保證6~8小時睡眠。

“只要風度, 不要溫度”的做法, 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 特別是在季節變換時。 切記全身都要注意保暖, 洗澡水別太涼, 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 地板濕氣重, 容易入侵體內, 造成四肢酸痛。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 不要蓋潮濕的被子, 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 吹幹頭髮。 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 建議多開窗透氣。 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 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 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三、飲食

吃清淡。 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 容易造成腸胃悶脹, 並產生過氧化物, 加重炎症反應和濕氣。 最好堅持適量、均衡飲食。

少沾涼。 中醫認為, 過多食用冰淇淋、涼性蔬果等生冷食物, 會影響腸胃功能, 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 因此, “涼品”要限量, 烹調時最好加入蔥、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推薦:三款祛濕食療方

1、粟米白果豬肚湯

材料:粟米3條、白果50克、豬肚1個、生薑3片。

做法:粟米洗淨, 連衣、須切段狀;白果去殼、去衣、洗淨;豬肚沖洗後翻轉,

用刀刮去髒雜, 再用生粉反復洗淨, 並以清水沖淨。 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 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量), 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半小時, 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濕, 清熱益氣, 老少皆宜。

2、砂仁陳皮鯽魚湯

材料:砂仁6克、陳皮1/4個、鯽魚300~400克、芫荽4棵、生薑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芫荽洗淨;鯽魚宰淨, 去鱗、腸雜, 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 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 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 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小時, 調入適量芫荽及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濕。

3、冬瓜薏米老鴨湯

材料:老鴨半隻、薏米一把、冬瓜一斤、蔥, 薑、料酒、鹽做法:鴨去頭、腳和屁股, 清洗乾淨, 剁成大塊。 蔥切段, 薑切片,冬瓜切大塊,薏米洗淨備用。鴨肉放在冷水鍋中大火燒開,煮三分鐘去血水,盛出,用清水洗淨。入油,五成熱時放入蔥段和薑片炒香,再倒入鴨塊炒變色後放入開水,薏米燉1小時。湯鍋中放入冬瓜和少許鹽,中火燉20分鐘即可。

功效:滋陰降燥,祛濕健脾。

春季祛濕的方法很多,大家在以上原則下,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日常生活加以選擇。

薑切片,冬瓜切大塊,薏米洗淨備用。鴨肉放在冷水鍋中大火燒開,煮三分鐘去血水,盛出,用清水洗淨。入油,五成熱時放入蔥段和薑片炒香,再倒入鴨塊炒變色後放入開水,薏米燉1小時。湯鍋中放入冬瓜和少許鹽,中火燉20分鐘即可。

功效:滋陰降燥,祛濕健脾。

春季祛濕的方法很多,大家在以上原則下,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日常生活加以選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