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癌嗎?怎麼治?胃息肉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病變。
發病機制:胃息肉一般多發生于胃竇, 少數也可見於胃體上部、賁門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約占胃息肉的75%~90%, 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物, 並非真正的腫瘤。 息肉較小, 一般直徑小於1.5cm, 呈圓形或橄欖形, 有蒂或無蒂, 表面光滑, 可伴有糜爛。 組織學上可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層腺體, 上皮分化良好, 核分裂象少見, 固有層見炎性細胞浸潤, 部分息肉伴有腸化生。
2、腺瘤性息肉是來源於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腫瘤, 約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體積較大, 呈球形或半球形, 多數無蒂, 表面光滑, 少數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 組織學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 核分裂象多見, 可分為管狀、絨毛狀及混合型腺瘤, 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 息肉間質為疏鬆結締組織, 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黏膜肌層無明顯增生, 肌纖維無分散現象。 本型息肉癌變率高, 可達30%~58.3%, 尤其瘤體直徑大於2cm、絨毛狀腺瘤、異型增生Ⅲ度者惡變率更高。
專家醫師說, 胃息肉患者的檢查與診斷胃息肉常無臨床症狀,
胃息肉的鑒別診斷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為增生性和腺瘤性兩種, 後者癌變率較高(30%~58.3%), 因此活組織病理檢查鑒別, 確定臨床治療方案。
胃息肉患者的治療
1、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 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
2、抗Hp 治療 近年有研究表明, 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 Hp 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 感染後, 其中約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 對於增生性息肉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時應行Hp 檢測, 若陽性則應行根除Hp 治療, 然後根據息肉的消退情況再作相應的處理。
3、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
(1)大於2cm 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2)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3)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可疑癌變和癌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