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導演鄭曉龍說, 17歲的甄嬛從一個低位嬪妃到皇太后的升遷過程, 放在現實社會來看, 就是初入職場的女大學生到職場CEO的成長史。 職場人士反對說, “宮鬥以心計分雌雄, 職場以業績論英雄。 不必想太多, 以免得焦慮症。
長達76集的清宮戲《甄嬛傳》在衛星頻道播出近半, 伴隨該劇的熱播, 類似“古裝版杜拉拉升職記”的包裝宣傳也讓 “宮鬥=職場”的解讀再次甚囂塵上。 究竟是過度解讀, 還是娛樂時代的博人一笑, 許多人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宮鬥”成“職場寶典”?
《甄嬛傳》中, 甄嬛從單純的秀女一路前行, 最後走到後宮的權利巔峰——皇太后,
在《甄嬛傳》之前, 最早把宮鬥戲和職場戲畫上等號的, 是2004年的TVB大熱劇《金枝欲孽》。 “現實公司政治”的古裝翻版, 被公認為《金枝欲孽》大熱的重要因素。 職場資深分析人士把劇中人物與當今職場對號入座, 如果後宮是一個公司, 所有人都向一個人爭寵, 皇帝就是決定“職位、收入”的那個老闆。
除了“宮鬥”還有“諜戰”
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劇情和現代職場掛上鉤的遠不止宮鬥戲。
相比于“諜戰”劇, 把 “宮鬥”比喻成 “職場”的說法遭到了更強烈的質疑。 有評論人士指出, 將封建社會中的後宮等同于現實社會中的 “職場”, 不嚴肅, 也不妥當。 “試想, 將封建社會中的 ‘後宮’等同于現實社會中的 ‘職場’, 暗示後者也充滿陰謀詭計、爾虞我詐。 職場新人被教授做事要看 ‘上頭’臉色, 說話要言不由衷, 行為要心狠手辣, 心地要骯髒齷齪, 這是一幅多麼可怕的圖畫。
現實職場真的如這些電視劇 “隱喻”的那樣可怕嗎?有職場人士給出答案:“宮鬥以心計分雌雄, 職場以業績論英雄。 不必想得太多, 以免得上焦慮症。 電視劇總歸是編出來的, 而我們的生活是一天天過出來的, 這才是真實的。 ”
當然, “甄嬛”也絕不是“杜拉拉”。 業內人士表示:“甄嬛進宮非自願, 身不由己捲入宮鬥之中, 被迫通過各種手段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