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膽汁反流性胃炎症狀、病理變化以及治療反應與其他胃切除後綜合征有所不同, Roberts等將膽汁反流性胃炎從胃切除後併發症中分出, 列為一種獨立的病症。
【發病機理】
本綜合征的發生首先要有幽門功能喪失或幽門關閉不全的基本條件, 如在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後, 膽汁可直接返流入胃;某些病人並無手術史, 十二指腸內容物可通過關閉不全的幽門返流入胃, 引起返流性胃炎。 膽囊切除後, 儲存膽汁的功能喪失, 膽汁持續流入十二指腸, 如通過關閉不全的幽門而返流入胃, 同樣可以引起返流性胃炎。
單純膽汁直接接觸胃粘膜一般不引起損害, 但可通過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 膽鹽與胃酸結合可增強酸性水解酶的活力, 破壞溶酶體膜, 溶解脂蛋白而破壞胃粘膜的屏障礙作用, H+逆向彌散增加, 進入粘膜和粘膜下層, 可刺激肥大細胞而釋放組胺, 後者又刺激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 最終導致胃粘膜炎症、糜爛、出血。 膽汁與胰液混合後, 膽汁中的卵磷脂與胰液中的磷酸酯酶A起作用而轉化為溶血卵磷脂, 如返流入胃, 也可造成胃粘膜屏障的損害。
胃泌素可刺激胃粘膜細胞增殖以加強其屏障作用, 防止H+的逆向彌散, 但在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後胃泌素分泌減少約50~75%, 這可能是本綜合征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
胃切除術後膽汁返流入胃是常見現象,
【臨床表現】
膽汁反流性胃炎症狀主要表現為:大多數病人主訴中上腹持續性燒灼痛, 餐後疼痛加重,
【診斷方法】
胃手術後發現上述特徵性症狀者, 應進行下列檢查:
(一)胃吸出物測定
插胃管後, 抽吸空腹和餐後胃液, 測定其中膽酸含量, 如空腹基礎胃酸分泌量(BAO)<3。 5mmol/h, 膽酸超過30μg/ml, 則可確診膽汁返流性胃炎。
(二)內窺鏡檢查
可直接看到膽汁返流, 胃粘膜充血、水腫、或呈糜爛。 活組織檢查提示胃炎。 膽汁返流雖是胃切除術後常見的情況, 如胃鏡檢查顯示萎縮性胃炎,
(三)同位素測定
靜脈注射2mCi99mTc-丁亞胺雙醋酸, 每隔5分鐘觀察肝及膽道共1小時。 1小時病人吸飲100ml水, 內含0。 3mCi99mTc, 以準確測定胃的位置。 隨後在2小時內, 每15分鐘檢查肝、膽囊及胃區, 決定腸胃返流指數。 正常值為8。 6±6。 0;有返流性胃炎者增至86。 3±7。 1。 也可用99mTc標記的溶液注入十二指腸或空腸上段, 然後描記胃內同位素的含量, 用以瞭解腸胃返流的程度。
【治療措施】
應先採用藥物治療, 治療失敗且症狀嚴重者才考慮手術治療。
(一)藥物治療
滅吐靈(胃複安)可促進胃賁門及近段小腸收縮, 使胃排空加速, 可減輕胃排空障礙患者的症狀, 也可進而減少膽汁和胰液的分泌, 緩解返流性胃炎的症狀。
消膽胺 是一種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
(二)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基本有四種。
1、Roux-en-Y手術 原為BillrothⅡ式手術者, 將吻合口處輸入段切斷, 近側切端吻合至輸出袢。
2、改成Billroth Ⅰ術式 如原為BillrothⅡ式胃切除者, 改成BillrothⅠ式, 約半數病人的症狀可獲改善。
3、空腸間置術 原為BillrothⅠ式胃切除者, 在胃十二指腸吻合口中間置入一段長約20cm的空腸, 有效率為75%。
4、Tanner手術 適用于原為BillrothⅡ式手術者, 切斷空腸輸入袢, 遠側切端與空腸輸出袢吻合成一環狀袢, 近側切端吻合至距原胃空腸吻合口50cm的空腸上。
除此以外, 為了防止吻合口潰瘍的發生, 可考慮作迷走神經切斷術。
可考慮作迷走神經切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