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

一、治療

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 應臥床休息, 患肢位置應高於心臟平面20~30cm, 患肢需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紮。

2.血栓形成已超過5d者, 可採用抗凝治療, 選用肝素或者香豆素類衍生物, 也可加用右旋糖酐、丹參等。

3.通常對血栓形成未超過3d者, 可用溶栓和祛聚療法, 常用的藥物是尿激酶和鏈激酶, 也可用冬菱克栓酶(DF-521)或組織凝血酶原啟動物(t-PA);病期超過3d者, 都只能用抗凝、祛聚療法。

4.血栓形成在48h以內, 應採用靜脈血栓取出術。 手術取栓是簡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二、術前準備

1.按術前一般準備常規。

2.配血200~800ml備用。

3.準備取栓用Fogarty氣囊導管。

三、麻醉要求

可用硬脊膜外或局部浸潤麻醉。

四、術中注意點

1.如果病期短, 不足24h, 估計血栓範圍局限, 只需切開患側股靜脈, 吸除新鮮血栓, 見近、遠側都有新鮮血湧出時, 便可關閉切口。

2.如果病期較長, 已超過24h, 估計血栓已向近、遠側擴展者, 可輔用Fogarty氣囊導管取栓。 具體方法是, 先在健側利用大隱靜脈一根分支, 向近側插入Fogarty導管, 進入下腔靜脈, 在取栓時注入肝素生理鹽水, 使囊充盈, 暫時堵塞下腔靜脈, 以防血栓脫落而發生肺栓塞。

3.再切開患側股靜脈, 插入另一根Fogarty導管, 向近側伸入達到髂總靜脈, 用肝素生理鹽水充盈導管後, 緩慢地將囊拉出, 血栓將隨之而被取出。 證明有鮮血湧出後, 抽癟腔靜脈氣囊, 恢復血流通暢。

4.帶囊導管再向遠側插入膕靜脈, 充盈肝素生理鹽水後, 同樣緩慢地將血栓拉出, 證明有鮮血湧出時, 表明血栓已被取出, 可關閉切口。

五、術後處理

1.應用肝素、右旋糖酐、丹參等, 防止再度血栓形成。

2.抬高患肢, 彈力繃帶包紮。

3.注意觀察患肢血液迴圈。

4.鼓勵患者及早活動下肢。

5.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六、出院標準

切口癒合, 肢體血液迴圈良好。

預防治療

靜脈血栓形成後, 若局限於小腿靜脈內, 血栓可漸漸機化, 血流再通, 多數不遺留症狀, 少數向上蔓延至股靜脈或髂股靜脈,因此過程常為漸進,不易及時診斷, 最終發展成慢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 肢體腫脹不易消退。 因深靜脈瓣膜在血栓形成及炎症過程中受到破壞, 即使血流再通,重力作用產生的靜水壓力,使組織內纖維素積聚,
脂肪結締組織硬化, 皮膚產生淤滯性皮炎的改變, 甚至發生靜脈淤滯性潰瘍, 造成肢體一定程度的病廢。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 易於脫落。 若栓子大, 栓塞於左右肺動脈主幹, 可造成大片肺栓塞, 這常是猝死的原因之一。 因此,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對年老、肥胖及既往有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尤應注意加強預防。 鼓勵骨折、外傷及術後患者主動活動肢體, 行深呼吸運動促進靜脈回流。 盡可能早期離床活動。 盆腔及下肢手術時, 操作應輕柔, 避免損傷血管, 術後穿著彈力襪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 對手術的患者, 為對抗術後可能發生的血液高凝狀態, 可使用肝素或右旋糖酐以降低血小板的活動。

深靜脈血栓形成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急性期需臥床休息, 抬高患肢, 可減輕疼痛, 促使局部炎症消退。 為防止血栓蔓延, 應用肝素及香豆素類藥物進行抗凝治療。 為防止血栓引起靜脈功能不會, 在發病早期就應開始溶栓治療, 常用藥物為鏈激酶和尿激酶。

為預防肺栓塞, 髂靜脈血栓形成後48小時內可行靜脈血栓取除術。 對病程稍長, 血栓不易取除而又有肺栓塞危險者, 可在下腔靜脈腔內或腔外安置濾栓裝置以防止發生肺栓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