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末日當前 你真的幸福嗎?

在這樣一個動盪而又艱難的時代, “幸福”作為一種事業大有蒸蒸日上之勢。 隨便找個書店, 你都能看到這樣的書名:“身心靈”, “享受幸福”, “菩薩的幸福之路”, “如何的到心靈的寧靜”等等等等。 看起來, 我們都有機會變得幸福,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路徑。

一種觀點是:對於事件的解讀方式對於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極大的影響。

瑞士心理學家 Yves-Alexandre Thalmann認為:同樣是半杯水, 我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方法。

他說:“我們的大腦就是用來闡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事情的。 我們用盡一生來解讀自己的生活。 這些解讀, 有的積極,

有的消極, 產生了不同的相應的情緒。 這些情緒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我們看待生活的方式以及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

打比方說, 如果現在下雨了, 你可以這麼對自己說:“今天糟透了!”然後, 你這一天心情都不會太好。

你也可以這麼對自己說:“太棒了, 我有機會在家裡過慵懶的一天了!”這樣, 連你身邊的人都會被你的快樂感染。

鑒於此, Thalmann開始發展他的理論。 這個理論的前提是:為什麼我們不試著用積極的方式解讀生活呢?他說:“我們有能力通過自己的意志來掌控快樂。 只要我們希望, 事實都能被改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我們需要的是給事件做出一個令人愉悅的解釋。 我將之稱為:告訴自己美好的故事。 ”

培養你的思維模式

這就好比你要學會自動的改變自己的負面思考模式。 “今天早上我的上司沒有和我打招呼。 他一定對我不滿意。 我肯定做了什麼錯事了!”

但假如你轉變一下解讀的方式就可以變成這樣:他昨晚一定沒睡好。 也許他這個人就是性格不好!如果你經常使用到這個道具, 你就會培養出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 這樣就會帶來積極的情緒。 Thalmann這麼說。

根據精神分析師Christophe Andre的研究表明:在奧運會上, 拿銅牌的人要比拿銀牌的人快樂一些。 因為後者把自己和金牌得主相比較, 就會覺得有點悲慘。 但是銅牌得主的比較物件卻是比TA差的所有人。

事實上, 我們的恐懼症、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都是和我們的認知障礙關聯在一起。 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認知。

思維技巧

但是, 我們真能這麼輕易地掌握幸福嗎?心理學家認為不是這樣的。 也許我們能一時騙過了自己的潛意識, 但一旦回到現實, 一切又殘忍起來。 我們內心的掙扎和痛苦並沒有消失, 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罷了。 暗示並不能解決問題本身。

一個人如果總是拒絕用消極的方式來解讀現實是很危險的。 心理諮詢師從來不能擔保可以讓自己的個案變得快樂起來, 他們相信, 我們每個人必須自己找到真理。

“我們一直宣稱有足夠的能力把一個抑鬱的人的黑暗的一面用積極陽光的思想來代替。 我們能幫助那些焦慮的人們, 讓他們的消極思維變成積極地。 但根本沒用。 相反的, 正念能夠幫助到那些焦慮的人。

對於神經的掃描也證實了這一點。 首先是在頭腦中起到作用, 其次再影響到你的情緒。 積極的自我暗示足以使你浴火重生。

對於意義的尋求

Ben-Shahar是哈佛大學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教授。 他並不把幸福和享樂主義相互關聯。 在他看來, 享樂主義是個人的, 物質的。 他還提出了另一個因素:意義!他說:“我對於幸福的定義包括了快樂和意義兩方面。 ”一個快樂的人能在生活中找到樂趣,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 即使遇到各種挫折和挑戰。 TA會為自己的生存尋找到理由。

Ben-Shahar同時指出:光是找到你生命的意義還不足夠。 我們同樣要在每天的生活中找到意義。 每一天, 我們要積極地滋養我們身邊的各種關係。 給我們做的每件事帶來創意。

給自己一些時間去做一些覺得有利於自性成長的事情。

他說:如果你的幸福的定義不是總想著去得到什麼, 那麼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幸福。 如果一種快樂思考的方式得以傳播, 那麼這個社會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對於幸福的追求和幫助他人獲得幸福並不矛盾。

哲學家Vincent Cespedes同樣批評了“享樂主義”, 認為這是一種自私的、消費主義的幸福觀。 相較於整天思考著擁有幸福和變得幸福, 我們還不如致力於和他人分享, 給他人帶來愉悅的熱誠。 他堅信: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分享。 就像香檳一樣, 幸福不是用來獨享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