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報復心理:怨恨可能有助心理健康

在很多文化當中, 通過罰款、體罰、囚禁等方式懲罰作惡的人, 是伸張正義, 例如在阿爾巴尼亞流傳著歷史悠久的“血親復仇”, 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式的等量報復。 當政府用法律和暴力對作惡者進行懲罰, 我們稱之為法律制裁。 如果受害者或受害者的熟人報私仇, 就有爭議了。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羅伯特·比斯瓦斯·迪恩那認為, 報復符合自然人倫, 也是一種心理需要。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沒有把報復列入其需要層次理論之中, 但迪恩那認為, 報復和口渴一樣均屬於底層需要優先滿足的需要。

報復心又被稱為“怨恨”, 經常被人們忽視。 我們都知道基本情緒包括恐懼、高興、內疚等, 但還有一些瞭解不多的複雜情感狀態, 怨恨就是其中之一。 怨恨, 就是被挫敗或者受害的感覺, 糅合了反擊的欲望, 但卻無能為力, 於是產生了報復的幻想。 例如, 與鄰居長期爭奪房產的所有權, 婚姻中發現配偶出軌, 遭遇保險公司拖延理賠, 以及一切你感到自己是受害者的情形。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伴隨怨恨的幻想, 例如在馬路上開車被別人強行切線後, 你心裡想著要搶到那個傢伙前面。

人們通常認為, 懷有報復幻想是不能寬恕別人, 是小氣、不辨是非、不道德的表現。 迪恩那認為並非如此, 有3個心理學實驗研究發現, 由怨恨而生的幻想對人的心理有好處。

第一個研究發現, 當士兵想像上級在受罪, 他們的心理就會體驗到良好的情緒——想必上級曾經虐待過他們。 報復幻想可以緩解受害者的不良感受。

第二個研究, 讓參加者想像愛人欺騙了自己, 然後模仿巫術讓他們用針“紮小人”, 結果紮完後他們感到怨恨減少了, 因為報復心得到了滿足。

第三個研究發現, 報復心的滿足並非一定要看到作惡者受罪, 而是看到作惡者得到教訓, 讓他們懂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有報復心並非心理不健康, 反而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 請注意, 實施報復和報復幻想是兩碼事——如果你只是想, 你的心理還是相當健康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