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不要輕言“我抑鬱了”

抑鬱” 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width=288 height=365>

事實上, “抑鬱症”與“抑鬱心情”、“抑鬱情緒”是有性質上不同。 尤其是, 大眾心裡的“抑鬱症”通常與普通人群中的“神經衰弱”、“亞健康”狀態等相提並論。

然而, 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在許多正規傳媒的輿論報導中, 甚至心理、醫療等專業網站都對上述相提並論的含義, 予以肯定, 以至擴大或渲染非屬“抑鬱症”的人群範圍。 以至讓那些本來只有一點抑鬱心情的人群, 由於對“抑鬱症”的蒙朧認識, 而由一般的“抑鬱心情”轉變成了“抑鬱情緒”;而具有一定“抑鬱情緒”的人群, 因對“抑鬱症”的莫名擔心, 更雪上加霜, 心中陰霾重重,

從而加重了抑鬱情結, 最終導致有這類不正確心理狀況的人群患上了真正的“抑鬱症”呢!

從心理諮詢的專業角度分析, “抑鬱心情”往往還夠不上心理問題呢, 而“抑鬱情緒”也不過仍屬心理問題的範疇。 但是, “抑鬱症”卻病態和病理範疇, 在 2005年8月國家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職業大典》中, “抑鬱症”人群已不屬於規範的心理諮詢物件, 已成為重性精神病的範疇。 兩者的區別, 也體現在治療過程中是否施用藥物的問題。

當然, “抑鬱心情”、“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三者之間有著既相對獨立又密切關聯的辯證統一。 被確診為“抑鬱症”的人群, 必然有一個“抑鬱心情”向“抑鬱情緒”的發展深化過程, 尤其是“抑鬱心情”和“抑鬱情緒”在時間和空間的量變積郁,

是完全可能向 “抑鬱症”質的轉變。

因此, 有“抑鬱心情”或“抑鬱情緒”的人群, 雖可以通過自我調適, 化解心中的抑鬱情緒, 但是, 其中有相當一部人群卻應當及時去看“心理醫生”, 這是有效防止自己向“抑鬱症“轉變的有效手段。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