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看6種秋季常見疾病 4種食品助防病

隨著天氣越加涼快, 秋天的氣息越來越濃烈, 中醫說秋季最該防6大疾病!

1、關節炎

進入秋季, 一方面暑濕蒸騰, 另一方面又寒意襲人, 極易發生外寒內濕的關節痛症。 因此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 尤其是大汗後不宜立即接觸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有關節炎症病史者, 可選豬蹄燉海風藤、木瓜雞蛋酒等藥膳, 以祛風通絡、化濕止痛, 還可用當歸、雞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湯藥浴, 對防止關節痛發作有積極治療作用。

2、皮膚感染

秋季皮膚易被病源寄生蟲和蚊蟲叮咬, 出現紅腫且奇癢, 搔抓後可繼發細菌感染, 出現膿皰瘡(疹)等。

所以被蚊蟲叮咬之後切不可抓搔, 可塗抹風油精、清涼油消腫止癢。

3、氣管炎

秋季是慢性氣管炎的高發期, 它對氣候的變化較敏感, 且適應性差, 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 因此要針對氣管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 積極配合治療。 秋季草枯葉落, 空氣中過敏物較多, 這也是誘發氣管炎的病因之一。 故應避免與過敏原接觸。 另外良好情緒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還要注意改善居室環境, 空氣要流通, 沒有煙塵污染。

4、肺炎秋燥症

入秋時節, 因濕度降低而出現秋燥, 而秋燥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部位是肺部, 表現為咽幹口燥、鼻炎鼻癢、便秘等。 因此, 應積極加強鍛煉, 增強肺功能, 預防肺炎的發生。 飲食方面調養也是一種積極的因素,

應少吃辛辣食物, 多吃養陰潤肺的食物, 如梨、蘿蔔等。

5、感冒

秋季氣候忽熱忽涼, 是傷風感冒的多發季節。 因此, 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律, 注意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運動鍛煉對增強體質、減少感冒也很有幫助。

6、胃病復發

每到秋季, 人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 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 胃酸分泌增加, 胃腸易發生痙攣性收縮, 這是由於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適應性下降所致。 此外, 由於氣候轉涼, 人 們的食欲隨之旺盛, 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 導致胃病的復發。 此類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 應當進行體育鍛煉, 改善胃腸道的血液迴圈, 減少發病機會, 還要注意 膳食合理, 少吃多餐, 定時定量, 戒煙禁酒,

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

秋季防病吃點啥?

1、百合 

百合含有非常多的蛋白質、維生素、脫甲秋水仙堿和鈣、磷、鐵和脂肪等, 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 中醫用百合作為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 正適合秋季食用。 現代研究顯示, 百合具有明顯的鎮咳、止血、平喘等作用, 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增加液體免疫功能的活性。 百合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 將百合洗淨, 煮熟, 放冰糖後冷卻食用, 既能滋補益中, 又可清熱潤肺。  

2、梨 

梨具有潤燥消風, 鎮咳止喘, 清心降火的作用, 可以緩解“秋燥”, 醒酒解毒。 生梨性涼, 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得過多。 脾胃較弱的人, 也可以做成冰糖燉梨水, 亦是一種很好的食用方法。  

3、大棗 

中醫講, 大棗不光是治病良藥還是甜美食品。

大棗性味甘平, 入脾胃二經有補氣益血之功效, 是健脾益氣的佳品。 中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失眠、氣血不足等症。 根據藥理研究, 大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脂等作用。 大棗雖然味甘、無毒, 但性偏濕熱, 不能多食, 尤其內有濕熱者, 多食會出現寒熱口渴、胃脹等不良反應。  

4、枸杞 

枸杞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 而將枸杞根煎煮後飲用, 可以降血壓。 至於枸杞茶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護膚、口腔炎、健胃、肝腎疾病、失眠、貧血、低血壓、性冷感、掉發、各種眼疾、便秘和肺結核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由於枸杞溫熱效果相當強, 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相反, 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天天食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