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貯存鐵消耗殆盡,
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
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在出現貧血之前的階段稱為缺鐵。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除了參加血紅蛋白的合成外,
還參加體內的一些生物化學過程。
故當貧血時,
除了貧血的症狀外,
還會有一些鐵缺乏的相關症狀。
(一)治療
1、病因治療
缺鐵的病因包括鐵攝入不足,
鐵丟失過多。
應盡可能去除缺鐵的病因。
應注意單純補充鐵劑只能使血紅蛋白恢復,
忽視原發病,
將不能使貧血得到徹底治療。
2、鐵劑的補充
鐵劑的補充以口服製劑為首選。
目前常用的有右旋糖酐鐵、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和富馬酸亞鐵等,
每天服元素鐵150~200mg即可。
於餐後服用,
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鐵劑忌與茶同時服用,
否則易與茶葉中的鞣酸結合成不溶解的沉澱,
不易被吸收。
其他藥物中的鈣鹽及鎂鹽亦可抑制鐵的吸收,
應避免同時服用。
患者服用鐵劑後,
自覺症狀可以很快地恢復。
網織紅細胞一般於服後3~4天上升,
7天左右達高峰。
血紅蛋白于2周後明顯上升,
1~2個月後達正常水準。
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
鐵劑仍需繼續3~6個月(或用血清鐵蛋白進行監測到>5μg/dl再停藥)以補充體內應有的貯存鐵量。
如果患者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
或具有胃腸外給藥,
適應病者可改用右旋糖酐鐵或山梨醇鐵肌注。
用藥的計算方法是:所需補充鐵的總劑量=[150-患者Hb(g/L)]×體重(kg)×0.33。
首次注射量為50mg,
如無不良反應,
第2次可增加到100mg,
以後每週注射2~3次,
直到總量注射完,
不可超量,
以免急性鐵中毒及血色病。
5%~13%病人于注射鐵劑後可發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結炎、頭痛、頭暈、發熱、蕁麻疹及關節疼痛等,
多為輕度及暫時的。
極少數患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
可致生命危險,
故給藥時應有急救設備(腎上腺、素氧氣及復蘇設備等)。
3、擇優方案
(1)去除原發病與補充鐵劑同等重要。
(2)常用口服鐵劑:
①硫酸亞鐵0.3~0.6mg,
3次/d,
飯後口服。
合用維生素C 0.23mg/d,
口服效果良好。
待血紅蛋白恢復正常,
貧血消失後仍要繼續服藥3~6個月。
②右旋糖酐鐵,
100~150mg,
3次/d,
飯後口服。
③多糖鐵複合物(力蜚能),
1粒,
2次/d,
口服,
為多糖鐵複合物。
幾乎無任何腸胃反應與便秘等副作用患者易於接受。
(3)富含鐵的食物。
(二)預後
貧血本身不難治療,
如果治療效果不好,
應考慮到有無腫瘤和其他原發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