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五年內增四倍!" 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width="305" height="335" />
最近,
有一個新名詞開始流行,
那就是“社交恐懼症”。
一項調查顯示,
社交恐懼症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
僅次於抑鬱症和焦慮症。
日前,
記者在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瞭解到,
據該門診統計,
目前,
該院每月能接診約800名心理疾病患者,
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就占了三成,
並呈低齡化發展。
A 20歲成“宅男”
8日上午,
一位長相俊朗的男孩走進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
他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閒T恤,
腳穿一雙白色運動鞋,
整個人顯得很陽光,
但他一直低著頭,
一言不發。
這名男孩叫小光(化名),
是由媽媽陪著來看病的。
小光媽媽講,
小光今年20歲了,
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他從小性格內向,
不愛說話。
從小學開始,
小光就害怕與人交流,
一直沒有朋友。
起初,
小光媽媽認為他只是性格內向,
等長大了就好了。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
小光的這種“內向”性格愈演愈烈,
一見陌生人就緊張,
說話時也不敢看別人的眼睛。
由於害怕和陌生人接觸,
現在小光成了名符其實的“宅男”,
從職校畢業已經在家“宅”了近四年。
他每天只是在家呆著,
哪兒也不去,
整個人也顯得木訥笨拙,
無法正常生活工作。
聽到媽媽在談論他,
記者發現,
小光突然抬起頭,
嘴唇顫動,
紅著臉,
結結巴巴地說:“你,
你,
你不說行不行?”當記者隨他聲音看他時,
他又“害羞”地低下了頭。
經檢查,
小光被確診為“社交恐懼症”。
B 社交恐懼症5年增4倍
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的張磊晶主任介紹,
該院目前每月能接診約800名患者,
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就占了三成,
超過200人次,
比照2005年每月患有社交恐懼症的50人至少增4倍。
張主任講,
以往來看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大多是40、50歲的中年人,
他們大多是單位中的技術骨幹,
由於工作出色走上領導崗位,
但不善言談,
無法與下屬溝通。
然而近幾年,
患者群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現在每月接診的200餘名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中,
“80後”、“90後”的年輕患者就占了一半。
C “社交恐懼症”就診率不足10%
張磊晶講,
由於一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家長的溺愛中,
把孩子困在封閉的“蛋殼”裡。
他們不容易適應社會,
抗挫折能力幾乎為零,
每碰到問題就容易退縮。
他講,
一般社交恐懼症都與童年的經歷或教育不當有關。
曾有一位患者童年時由於父母一直將他寄養在姥姥家。
結果姥姥並不喜歡他,
並經常訓斥他,
導至他從上初中起就不敢與陌生人溝通,
十多年了,
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另外,
由於網路的興起,
使很多孩子在網路上可以有自己的空間,
宣洩情感,
反而在現實中迷失,
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
是孩子們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另一個原因。
張磊晶講,
雖然目前來醫院看“性格內向”問題的患者每年增加,
但這些患者基本都是已經出現影響正常生活的問題後,
由家屬“強迫”著來看病的。
很多家屬曾對他說:“大夫,
這孩子沒什麼大事,
就是從小性格內向,
不愛與人說話!”大部分家長並不認為社交障礙是一種病。
據一項調查表明,
目前患有“社交恐懼症”主動來醫院就診治療的患者,
不足10%,
更多的患者仍在社會上,
其自身和家庭都承受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張主任介紹,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性格暴躁,
看問題角度偏激,
嚴重者會產生暴力傾向。
其實,
他們渴望與人交流,
但由於缺乏相關的鍛煉,
一旦失敗後便不敢再次嘗試,
害怕與人交往,
致使病情嚴重。
張主任講,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
交往的空間有限,
作為父母,
要多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
還要主動創造一些環境增加孩子交往的機會,
鼓勵孩子社交。
”同時,
張磊晶提醒父母們,
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恐懼症”的傾向,
應及早諮詢治療。
家長平時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舉止和言語,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以防止“社交恐懼症”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