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養生很好, 但養生誤區這麼多, 小心你可憐的胃中招了, 身子不爽還要被胃病拖累, 想想就難過!這些養生誤區, 你可要小心了。
夏天, 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 消耗了大量體液, 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 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 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 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 引起食欲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 根據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 這個時候應該適當進補一下, 而湯水就成為了比較好的選擇!“湯補”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人們往往可能會忽略一些細節, 像湯水剛剛煮好, 就猴急得要嘗一嘗。
誤區一:喜歡喝剛煲好的熱湯
剛煲好的湯往往很燙, 而很多人卻偏偏喜歡喝這種很燙的湯, 認為喝進去更暖胃暖身。 其實, 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的溫度, 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惡變, 因此50度以下的湯更適宜。
誤區二:喝湯去“渣”
有人做過試驗, 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後, 看上去湯已很濃, 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 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 也就是說, 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 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湯裡。 所以喝湯後還要吃適量的肉。
誤區三:湯泡飯
我們咀嚼食物, 不但要將食物嚼碎後便於咽下, 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濕潤, 而唾液是不斷咀嚼食物產生的, 唾液中有許多消化酶, 能幫助消化和吸收, 對健康十分有益。 而湯泡飯由於將飯泡軟了, 就算不咀嚼也不會影響吞咽, 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往往還沒經過唾液的消化過程就進入胃了, 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 日子一久, 就容易導致胃部不適。
誤區四:愛喝“獨味湯”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 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濃湯”, 仍會缺少若干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 因此, 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 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 也使營養更全面。
誤區五:飯後才喝湯
這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 因為最後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 勢必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正確的吃法是飯前先喝幾口湯, 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 以減少幹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 並促進消化腺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