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臨床特點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細菌增殖開始的日期, 初發症狀與感染的強度、部位、範圍、年齡等的不同, 有很大的差異, 大體上分全身症狀及局部症狀。 最典型的全身症狀是惡寒, 高熱, 嘔吐, 新生兒及乳兒易興奮, 拒乳, 換尿布時哭鬧。 但是, 人們很少找骨科看病, 一有發熱及嘔吐時常就診於小兒科。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全身症狀與局部症狀有:

全身表現:兒童以脛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見, 其次為肱骨與髂骨, 脊柱與其他四肢骨骼都可以發病, 肋骨和顱骨少見, 發病前往往有外傷病史, 但找到原發感染灶,

或在病史中詢問出原發感染灶者卻不多見。 常常起病急驟, 有寒戰, 繼而高熱至 39℃以上, 有明顯的毒血症症狀。 兒童可有煩躁, 不寧, 嘔吐與驚厥。 重者有昏迷與感染性休克。

局部症狀:早期只有患區劇痛, 肢體半屈曲狀, 周圍肌痙攣。 因疼痛抗拒作主動與被動運動, 局部皮溫增高, 有局限性壓痛, 腫脹並不明顯。 新生兒及乳兒因不會講話, 疼痛表現為患肢不動, 換尿布時哭鬧也是疼痛的表現。 數天后局部出現水腫, 壓痛更為明顯, 局限在骨幹骺部的壓痛最重要, 是最早出現的局部表現, 說明該處已形成骨膜下膿腫。 膿腫穿破後成為軟組織深部膿腫, 此時疼痛反可減輕, 但局部紅、腫、熱、壓痛都更為明顯, 因反應性炎症引起關節腫脹、關節液的瀦留是無菌的,

以後隨病期的進行症狀不斷出現。 骨髓內的膿瘍向骨外排出, 骨髓腔內壓力下降而疼痛減輕, 但腫脹, 發紅, 發熱持續。 在骨包殼尚未形成的亞急性期, 可出現或不出現骨膜增殖, 死骨存在, 甚至大段骨完全壞死, 病理骨折, 畸形, 假關節, 多發竇道形成。 股骨近遠幹骺端、肱骨近端均包括在關節內, 膿液直接波及關節內形成化膿性關節炎。 化膿性關節炎也可直接波及幹骺端, 引起幹骺端及骨骺的骨髓炎。 這一點在小兒特別重要。

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維持 3~4 星期。 膿腫穿破後疼痛即刻緩解, 體溫逐漸下降, 形成竇道, 病變轉入慢性階段。 部分病例致病菌毒性較低, 特別是白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骨髓炎,

表現很不典型, 缺乏高熱與中毒性症狀, 體征也較輕, 診斷比較困難。 醫師必須認真分析, 做出診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