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踝部骨折的介紹

踝部骨折為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 多由間接外力引起, 極少數由縱向擠壓所致。 關節內骨折要求解剖或近解剖固定。 此外踝部骨折常併發踝關節脫位或半脫位。 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面小, 擔負但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 故易發生損傷。 占全身骨折的3.83%。 多見於青少年, 治療不當會併發創傷性關節炎。

踝部骨折是組成踝關節的內、外踝與脛骨下關節面的骨折。 因受傷情況不同, 可造成外翻外旋型骨折、骨翻型骨折, 這兩型骨折均可為單踝骨折、雙踝骨折或三踝骨折(指內踝、外踝加脛骨前緣或後緣骨折),

嚴重者可合併脫位和下脛腓韌帶斷裂。 骨折後, 踝部不單有明顯的疼痛、腫脹、瘀血和功能障礙, 也可出現明顯的畸形和反常活動。 結合X線也可以瞭解骨折的情況。 因踝部骨折是關節內骨折, 因此其治療原則是爭取解剖復位, 穩妥固定, 適當進行關節活動。 儘量恢復其功能, 防止繼發創傷性關節炎。 對手法或外固定不能成功者, 應儘早切開手術復位, 用螺絲釘或克氏針內固定。

踝部骨折平時多見, 其中以踝部韌帶損傷為最多。 一般常在行軍、勞動和體育鍛煉時發生, 通常叫踝部扭傷。 但較大的暴力, 可引起骨折, 如墜落傷、砸傷、輾壓傷等。 戰時踝部火器傷也多見。 因踝部迴圈較差, 又處於身體低位, 損傷後尤易發生水腫,

癒合及抗感染能力較差, 恢復時間較長;骨關節損傷後易發生畸形和關節僵硬, 主要畸形有踝關節蹠屈畸形, 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 治療中應注意防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