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臨近, 許多家庭開啟空調製冷, 但有關專家提醒, 長期不清洗的空調已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 細菌超標嚴重, 會引發身體不舒服、頭暈乏力等空調病症狀。
夏季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工作、學習、聊天, 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然而, 在空調的背後也會隱藏著殺機, 稍不注意, 就能惹病上身。 由於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溫差較大, 常進出空調房間, 就會引起咳嗽、頭痛、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狀。 如果在空調房間溫度調得較低的地方呆得時間過長, 且衣著單薄, 就會引起或關節酸痛, 或頸僵背硬, 或腰沉臀重, 或肢痛足麻,
常見使用空調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溫度越低越好
本期被調查者中, 43.7%的線民會將空調房間內空調溫度設置為24℃以下。 事實上, 空調溫度室內與室外不能相差太大, 一般在5℃—8℃為宜。 當空調溫度設置在25℃以上時, 人體會處於最正常的熱平衡狀態, 感覺會很舒適。
誤區二:不開窗換氣
一般人們在使用空調時都會將室內外的門窗緊閉, 這樣做會使得室內空氣比較渾濁。 如果長期的密閉室內的門窗, 室內空氣就會因為“不新鮮”從而無法流通。 此時若長時間置身其間, 除了讓人乏力、困倦、頭昏腦脹外, 還會造成一些呼吸道疾病與皮膚問題。
誤區三:空調不常清洗、消毒
調查顯示, 29.6%的線民從未清洗過自己所使用的空調。 要知道, 在所有家用電器中, 空調積塵污染是最嚴重的, 隱藏在空調內的軍團菌、蟎蟲、大腸桿菌等很可能在打開空調時進入人體, 讓人們不知不覺地患上各種呼吸道和皮膚疾病。 因此, 在打開空調之前對空調進行徹底消毒是很有必要的。 使用後, 也要注意定期清理空調過濾網上的塵土, 若有條件, 可用吸塵器在室內進行風機除塵, 定期用消毒液將過濾網浸泡片刻消毒。
6個妙招 擊退冷氣病
不論哪種體質, 進出或久待冷氣房內都要懂得保養, 增強體內調控機制, 否則身體免疫力將隨著室內溫度, 愈降愈低。
第1招:分段穿梭室內外 減緩頭痛
帶著一身酷熱進冷氣房, 腦血管快速收縮, 極易引起頭痛, 更嚴重的甚至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 建議進入冷氣房可採分段式:踏入冷氣房先待3~5分鐘, 旋即走出室外☆禁☆陰涼處再待幾分鐘, 之後再步入室內, 反覆2~3次, 等身體較能適應室內低溫, 就可留在冷氣房工作。
這種分段進出冷氣房的方法, 特別適合年紀偏大的人, 尤其有高血壓、糖尿病, 最好避免猛然進出冷氣房。 如果出現頭痛症狀時。 可按摩耳朵四周, 調整腦部血液迴圈, 減緩頭痛。
預防夏日吹空調引起的頭痛最根本的方法, 還是平時多運動, 增強血管彈性, 讓毛細孔恢復正常排汗調節體溫功能, 增強人體對抗溫差的耐受力。 這才是根本之道。
第2招:控制溫差和濕度
控制室內溫、濕度也很重要, 尤其當小孩有過敏體質, 很會流汗, 怕熱, 一踏入室內經常闖到電扇或冷氣口前吹風, 結果立刻打噴嚏、流鼻水。 年紀稍大的人, 流汗情形會稍微輕微一些, 這時候你該擔心的就是關節問題了。 年齡偏大, 身體代謝率也漸緩, 血液迴圈比較差差, 關節對溫度、濕度的變化很敏感, 不利於久坐冷氣室的上班族。
從醫學觀點, 室內外溫差最好維持在3~5度, 室內濕度控制在60左右, 溫度在攝氏25~26度間, 最適合人體。 當室內濕氣過重,
第3招:多喝溫水
經常在冷氣房工作, 容易流失水分, 造成鼻腔和黏膜過乾, 甚而引發支氣管炎, 需要多補充水分, 但究竟喝冷水或熱水才適當?
答案是, 喝常溫水(如礦泉水)或溫水(攝氏35~40度)。 太熱的水恐傷食道, 曾經胃出血的人更要避免直接飲用熱水。 而冷水過於冰涼, 會刺激腸胃內壁, 血管收縮, 使得腸胃血流量降低, 減少消化酵素的分泌, 影響消化能力, 相對地, 營養吸收力也轉慢。 久而久之, 容易引發腸胃疾病。
第4招:保濕工作不可少
長期受冷氣襲擊, 肌膚容易乾皺, 影響光澤和彈性。 嚴重的話, 皮膚還會發癢、起疹子。 除了多補充水分, 身體也要經常保濕。 夏天容易出油出汗, 建議使用清爽型乳液, 避免乳霜或油性乳液, 以免阻塞毛孔或排不出汗來。
人們經常誤以為保濕就是皮膚很乾了,趕緊抹乳液即可,其實這只能維持不那麼乾燥,保濕效果有限。平時,真正的保濕應該在浴室,趁身體含水量高時塗上一層乳液,讓水分留在皮膚底下。抓住水分,才是保濕的關鍵。一旦身體因乾燥發癢起疹子,可不能只澆灌乳液,免得症狀惡化。這時候應求助專業醫師。
除了呵護身體,環境也得保濕。隨時放一杯水在身旁,或適度栽種室內植物,也能增加環境濕氣。室內植物可減少二氧化碳濃度,達到調節空氣的功能。
第5招:給眼睛一點溫暖
眼睛乾澀是另一常見冷氣病,特別好發于戴隱形眼鏡或有慢性結膜炎的人。在冷氣房內除了適度點人工淚液外,不妨拿條溫毛巾敷眼,給眼睛一點溫暖,有助於減緩症狀,並且消除疲勞。
中醫師建議,補充維生素A,多吃柑桔類水果,如檸檬、葡萄、綠色蔬菜、魚、雞蛋等,能改善眼睛乾燥。
以免阻塞毛孔或排不出汗來。人們經常誤以為保濕就是皮膚很乾了,趕緊抹乳液即可,其實這只能維持不那麼乾燥,保濕效果有限。平時,真正的保濕應該在浴室,趁身體含水量高時塗上一層乳液,讓水分留在皮膚底下。抓住水分,才是保濕的關鍵。一旦身體因乾燥發癢起疹子,可不能只澆灌乳液,免得症狀惡化。這時候應求助專業醫師。
除了呵護身體,環境也得保濕。隨時放一杯水在身旁,或適度栽種室內植物,也能增加環境濕氣。室內植物可減少二氧化碳濃度,達到調節空氣的功能。
第5招:給眼睛一點溫暖
眼睛乾澀是另一常見冷氣病,特別好發于戴隱形眼鏡或有慢性結膜炎的人。在冷氣房內除了適度點人工淚液外,不妨拿條溫毛巾敷眼,給眼睛一點溫暖,有助於減緩症狀,並且消除疲勞。
中醫師建議,補充維生素A,多吃柑桔類水果,如檸檬、葡萄、綠色蔬菜、魚、雞蛋等,能改善眼睛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