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鼻咽癌患者其發病因素不同, 因而症狀也不盡相同, 導致的存活時間長短也有所不同, 通常, 鼻咽癌從出現症狀至死亡的自然生成期約為18.7個月。 放療後平均5年存活率為50%—60%, 10年存活率為21%—33%;I期5年存活率約90%, II、III、IV期分別為70%、50%、20%。
由此可見, 生存率與臨床分期有明顯關係, 病期越早, 療效越好。 鼻咽癌患者放療後的5年生存率約為50%左右, 影響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為癌瘤的復發和轉移。
近年來研究表明, 後5年累積復發率為25%, 其轉移率為22%, 如何減少患者的復發率和轉移率, 從而減少患者的病死率, 是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
1、臨床分型臨床觀察發現, 遠處轉移是影響鼻咽癌預後的主要因素, 而遠處轉移的發生率又與臨床類型有關。 病灶為局限性者, 遠處轉移率為8.3%, 上行型38.9%, 下行型52.65%, 混合型66.7%。 就遠處轉移而言, 混合型發生率最高, 下行型其次, 局限型最少。
2、病理類型鼻咽癌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放療, 其次是化療。 腫瘤的組織學類型, 直接影響對這兩種治療方法的敏感性而影響預後。 有文獻認為:分化差的鱗狀細胞癌的5 年生存率為44.4%, 泡狀核細胞癌的5年生存率為63.2%, 二者有統計學差異。 陳灼懷等統計, 泡狀核細胞癌5年生存率為71.7%, 未分化型為55.98%, 分化差的鱗癌為32.16%。 關於臨床分期與預後的關係, 目前的結論不一,
3、組織學特點近年來有關鼻咽癌預後的研究發現, 癌組織間質中淋巴細胞或漿細胞的數量與預後關係密切。 也有人認為, 影響放療效果的因素可能與淋巴細胞的數量關係不大。 但是病理證實淋巴細胞數多量為59.5%, 中等量為51.2%, 少量為41.09%, 三組有統計學差異, 因此認為, 對此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並且發現漿細胞的多少與癌的組織學形態有關, 分化差異的鱗狀細胞癌含漿細胞少量者, 比例數要大, 占46.89%;多量者較少, 占17.01%。 據認為癌組織中, 間質淋巴細胞浸潤,
4、復發與轉移在鼻咽癌的治療後死亡的原因中, 有34.4% 是因為原發灶未能控制而復發擴散, 或癌腫合併出血而死亡。 鼻咽癌患者放療後一旦出現復發多數發展迅速, 復發時間多在6個月-2年之間。 復發患者中大約50% 的患者發生遠處轉移, 遠處轉移的發生率與頸部淋巴結的體積大小有關。 若頸部淋巴結的直徑大於8em, 遠處轉移率則高達40%, 如鎖骨上己有淋巳結轉移, 遠處轉移率將上升到50% 。
5、年齡從臨床統計的資料來看, 鼻咽癌放療後, 年齡越小預後越好, 年齡小組無論是5年或10年生存率均高於年齡高組;20歲以前組,
以上是關於“不同的鼻咽癌患者其發病因素不同”的文章介紹, 專家提示各位患者, 疾病一旦被確診, 應該儘早治療, 不得有僥倖心理並拖延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