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做夢時的一些動作, 如說夢話、叫喊、夜遊等, 都是由於大腦神經細胞主管語言和主管動作部分的活動而引起的, 一般情況下都是正常的。 通過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證明, 睡眠時做夢與腦的成熟, 心理機能的發生、發展是有較密切關係的。 但應注意的是, 寶寶經常說夢話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 因此, 父母應當瞭解寶寶說夢話的原因, 幫助寶寶健康睡眠。
寶寶在睡前, 精神緊張, 睡著了就容易做夢。 容易導致寶寶精神緊張的因素很多, 比如白天玩得太累;去了令寶寶恐怖的地方;見到了讓寶寶害怕的人和事;觀賞了一部恐怖影片;爸爸和媽媽吵架等。
有的時候, 媽媽覺得寶寶沒有經歷讓他恐懼的事情, 還是會做夢、說夢話、叫喊。 對於3歲以前的寶寶來講, 很多事情都能帶來壓力和噩夢, 包括如廁訓練、換大床、上幼稚園或換幼稚園老師、媽媽去上班、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等。 這些小事情在大人眼裡不算什麼, 但是足以引起寶寶情緒的不安。
對寶寶影響最大的就是噩夢, 因為噩夢後, 寶寶醒來就睡不著了。 有的寶寶到了第二天, 還在害怕。 噩夢不同於夜驚, 夜驚往往出現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時段裡,
家長不要喊醒寶寶
做夢雖然是功能性的, 隨著寶寶不斷長大, 神經細胞逐漸發育成熟, 夢境會逐漸消除。 但為了讓寶寶不被夢境打擾, 媽媽還是要做一些工作的。 比如, 寶寶說夢話, 不要喊醒寶寶;寶寶做噩夢了, 要想好方法安撫寶寶。 除此以外, 第二天要想方法疏導寶寶的心情。
1.說夢話, 不要喊醒寶寶
寶寶說夢話主要是由於寶寶大腦神經的發育還不健全而引起的。 因此, 父母不必擔心也無須叫醒寶寶,
在寶寶入睡前年輕父母不要讓寶寶做劇烈活動, 不讓寶寶看打鬥和恐怖電視。 如果寶寶白天玩得太興奮, 可以讓寶寶在睡覺前做放鬆練習, 使自己平靜下來, 或者喝一杯熱牛奶, 有鎮靜安神的功效。
如果有時寶寶講夢話是因為他精神緊張或焦慮, 父母應注意聽他說夢話的內容, 如果你能聽懂, 第二天就儘量裝作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 引導寶寶談出心事, 幫助他解決問題。
2.做噩夢時, 安撫寶寶
寶寶如果睡覺做夢時哭出來, 媽媽一定不要置之不理。 要知道, 此時的寶寶正處於無助狀態, 需要媽媽的支援。
媽媽可以抱住寶寶, 對寶寶說:“哦, 做夢了, 沒事的, 沒事的, 媽媽在陪伴你!”一邊說,
媽媽可以找出寶寶最鍾愛的玩具, 放到寶寶身邊, 對寶寶說:“玩具熊來陪伴寶寶了, 寶寶什麼都不要怕啊!”
3.最好睡前先安撫一下
為了讓寶寶有個良好的睡眠, 睡前做好睡覺的準備很重要。 媽媽可以從心理上安撫寶寶, 睡前給寶寶洗個澡, 講一些睡前故事、聽一聽舒緩的歌曲、和寶寶一起說說話、一家人躺在床上讀讀書等。 當寶寶輕鬆愉快地進入睡眠後, 睡眠品質就會比較高。
如果白天寶寶有過劇烈的情緒波動, 媽媽要在寶寶心情平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