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4種表現易致家庭不和諧

4種表現易致家庭不和諧

家, 對每個人來說既是城堡也是港灣。 幸福的家庭關係能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有問題的家庭會成為人一生的陰影。 本期, 我們邀請心理學家為家庭“診斷”, 幫助各位識別家庭中不和諧因素並積極“治療”。

 

1父親“一人獨大”

這種“一人說了算”的專制家庭結構, 表現為父親與家庭成員之間界限非常清晰。 “嚴父”往往是自己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 需要用過度嚴厲的狀態去掩飾自己沒有長大的部分, “全副武裝”讓自己像個男人。 在孩子眼中, 這樣的父親喪失了溫柔,

與父親交談時總伴隨著恐懼情緒, 容易讓孩子隱藏起自己的情感, 在家裡感到孤單、缺乏親密感, 導致對自己缺少正確的認知。 性格倔強的孩子常表現出很強的抵抗意識, 與父親產生對立情緒, 變得性格乖戾;而性格懦弱的孩子, 則會產生恐懼心理, 表現出欺騙、撒謊等不良行為。

在父親“一人獨大”的家庭中, 需要讓父親意識到過分嚴厲對家庭的不良影響, 從而主動改變家庭權力結構, 家人間的互動關係也能由此得到改善。 可以利用家庭重塑中的“雕塑技術”, 通過形象、具體的身體姿態、肢體間距離等來展示與家庭成員們溝通的狀態, 將隱形的“地位”“關係”外顯化。 在雕塑的過程中, 家庭成員間能彼此察覺, 看到自己如何對人、他人又是如何待己,

這種積極的互動能讓家庭關係更平等, 也是嚴父審視、調整自己態度、行為的契機。

 

2家庭話題“千年不變”

小時候被追問成績和排名, 長大了被催婚找物件……家中的話題, 千年不變。 一定程度上, 這是陷入了“過分保護”的泥沼。 家長在吃穿住行言“360度無死角”地對孩子進行限制, 一方面使孩子缺乏許多至關重要的同齡人陪伴經歷, 導致以後難以適應社會或者走向歧途;另一方面, 孩子的個性、心理健康發展受阻, 社會化不足, 自我需求受到限制, 甚至出現人格障礙。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 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準, 讓自己有更豐富的內涵來與孩子做更多方向、更深層次的對話。

另外, 父母更應理智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 比如, 當孩子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時, 父母不能給出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答案, 或為了維護“尊嚴”而不懂裝懂, 給出錯誤答案, 更不可用“你怎麼問題這麼多”之類壓制孩子的求知欲。 只有從小把話題範圍擴大, 才不至於未來只圍繞“學習”“結婚”打轉。

 

3有個嘮叨的母親

嘮叨的母親對家裡的事情表現出過度關注, 事無大小都過分控制, 這樣的母親熱衷於對身邊的人(特別是孩子)說很多很多話, 有訴苦、有指責、有抱怨。 有研究稱, 女人一天要說3萬字, 嘮叨操控下的母親的話語量遠不止這個數。 這實際上是母親通過嘴巴來追求幸福感,

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大多由安全感和價值感不足造成, 常常伴隨著焦慮。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人, 過分嘮叨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個性發展、為人處世和生活態度。 但多數時候, 母親本人並沒有覺察到這種行為是病態的。 這種情況, 依然可以通過“雕塑技術”來讓母親提高對自己的覺察, 意識到丈夫和孩子是如何感知自己的, 接受家庭成員的回饋並做出改變。

4工作耽誤親情

5歲的甜甜由於媽媽長期加班, 缺乏陪伴, 內心非常敏感。 在一次家長會上, 一個小夥伴因為媽媽的失約缺席非常難過, 失控在教室裡大哭。 只見甜甜安慰她說:“你不要難過了, 我媽媽也經常爽約欺騙我, 大人都一樣, 喜歡說謊話, 是個騙子。

”多讓人心寒的一句話。

許多家長看似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在外“征戰”, 但不少人是以工作為藉口, 逃避家務和感情, 而到工作中去尋找安全感, 這不利於孩子也不利於自身。

有言道,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愛是在陪伴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缺乏陪伴就是缺乏愛, 這樣的孩子內心是極度空虛和寂寞的。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對父母關閉心門, 且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更無法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 再多精美的禮物玩具都無法代替父母的陪伴, 父母應該守護孩子, 讓他們做幸福和快樂的天使。 畢竟成長只有一次, 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努力去瞭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將孩子封閉的心門打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