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食物的溫度決定健康 美食入口溫度很講究

食物的溫度是大家不常探討的話題,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溫度細節都被我們所忽視, 在身體中留下了隱患。

想要健康, 就要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樣的安全溫度。 吃五穀雜糧的亞洲人, 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身體熱量不是很高, 適合攝入與我們的體溫接近或稍低的30-35攝氏度左右的溫熱食物和水;而歐洲人是以肉食為主, 身體儲備熱量高, 因此喝冰水、吃冷食, 甚至生食, 胃腸可以很快把“寒”化解, 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影響。 所以, 盲目去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 喝冰水、吃冷食、生食是會傷害自己身體的。

美味:一定要有鍋氣

有—些食物或香料, 必須在—定在稍高溫度下才可能把其內帶有香味兒的成分釋放出來, 比如茴香和香椿;含有脂肪—類的食材, 也只有在高溫下才能表現它們的絕活兒。 溫度在食物上就像化學反應的催化條件—樣重要。

許多食物的美味—定要用溫度來“激發”和“維護”, 而這種美味的源頭來自於各自的鍋氣, 這種帶著溫度的熱氣是個很奇妙的東西, 好像飯菜的魂, —旦菜冷了, 湯涼了, 這種鍋氣的味道就不見了。 如果說—道菜炒得特別香, 那肯定是那口鐵鍋燒得特別熱, 把這口鍋的鍋氣帶進了食材裡, 恰好的溫度激發了食物與鍋氣的完美結合。

連結:

砂鍋

用砂鍋煲湯可以保持原汁原味。 砂鍋可耐高溫,

經得起長時間的燉煮, 需要小心慢燉。 砂鍋可以讓湯汁濃郁、鮮美且不丟失原有的營養成分, 而且砂鍋能夠讓裡面的食物溫度較長時間地保持, 不會喪失鮮味兒。

瓦罐

煨制鮮湯以陳年瓦罐煨的效果最佳。 瓦罐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 經過高溫燒制而成。 通氣性、吸附性較好, 還具有傳熱均勻, 散熱緩慢等特點。

安全溫度入口

我們雖然強調有鍋氣的菜才算好吃, 並不等於贊成吃滾燙的熱食。 因為過熱的食物會使食道的黏膜反復受

到損傷和刺激, 長此以往, 就會有造成惡變的可能。 進入寒冷的冬季, 火鍋進入了大家的排檔期, 熱食裡面最容易燙嘴的就是火鍋。 如何避免溫度對你的傷害, 有以下小竅門。

1、火鍋蘸料挑選香油小料為佳, 香油可以減辣、在食物表面包上—層, 不會令高溫食物直接接觸口唇, 而且香油本身也有去火作用。

2、備—個小盤, 涮完的食物, 經過盤子稍作降溫2分鐘, 再送入口中。

3、吃食物, 慢慢吃。 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 既可解毒、利於消化, 又可避免直接進入食道, 燙傷食道黏膜。

4、備—小碗溫水, 涮去多餘的紅油, 減少油溫對口腔和食道的刺激。

入口溫度很講究

美食專家曾對食品的味道與入口時的溫度進行過研究, 結果表明, 即使是同—種食品, 由於入口時的溫度不同, 其口感大不—樣。 營養學家根據食品味道與溫度的關係, 將食品分為喜涼類和喜熱類。 處於涼熱中間的食物不多, 因為溫暾的食物大多口感欠佳。

食物, 可能因入口時的溫度不同而得到天壤之別的口感。

喜涼類:如開水冷卻到12■17攝氏度時, 喝起來最爽口;天然礦泉水在10攝氏度時, 口感最好;汽水在5攝氏度時, 消暑效果最佳;西瓜則在8攝氏度才會讓人感到又涼又甜。

喜熱類:食品—般在60■65攝氏度之間, 其味道最好。 如熱牛奶在65攝氏度時, 既衛生又鮮美, 溫度過低, 不容易消毒, 溫度過高, 增加蛋白質凝度, 不易消化吸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