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支氣管哮喘有哪些特異性檢查方法

(1)皮膚試驗

皮膚試驗是最常用的特異性檢查, 包括斑貼、劃痕、挑刺和皮內注射等。 臨床上以挑刺和皮內試驗最為常用, 如挑刺試驗陰性, 可作皮內試驗複查。

①方法與原理:特異性患者接觸過敏原後, 可誘導產生特異性IgE, 此種抗體粘附於皮膚或粘膜下層的肥大細胞表面的IgE受體上, 當它與再次進入體內的過敏原相遇形成1個過敏原與2個IgE抗體的橋連, 致使肥大細胞內發生一系列生化過程, 釋放過敏介質, 在皮膚局部產生風團, 紅暈或瘙癢。 在患者前臂內側, 常規消毒, 然後用OT針筒, 4號注射針頭吸入不同種過敏原浸液分別注於前臂內側皮內0.02ml,

抗原點之間距為2.5cm。 皮膚試驗15~20分鐘後, 觀察皮膚反應, 局部風團及紅暈大小, 與對照點相比較。

②結果判斷: a.陰性: 無丘疹及紅暈, 或非常輕微的紅暈; b.可疑:紅暈小於0.5cm。 C.陽性:伴有紅暈的風團0.5;伴有紅暈的風團0.5~1.0cm;伴有紅暈的風團大於1cm 但無偽足;伴有紅暈的風團大於1.5cm, 並有偽足。

③皮膚試驗應注意的事項: a.囑病人在皮膚試驗前24~48小時, 停用抗組織胺藥物及皮質激素, 但不必停用喘藥。 B.皮膚試驗中, 除觀察局部即發反應外, 還應注意觀察病人有無胸悶、氣急、面色蒼白、出冷汗、皮膚瘙癢的皮疹等全身反應, 一旦發現應及時處理, 以免發生危險。 C.囑病人回家後, 在72小時內繼續觀察有否遲緩反應。 D.對可疑過敏原高度敏感者,

儘量不作皮內試驗, 以免發生意外。

(2)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

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 它是特異性過敏原體外測定方法之一, 是國外首選的體外診斷方法。 它同其他體外測定方法一樣, 最大的優點是絕對安全, 可完全避免體內方法可能發生的過敏反應 , 同時不會有使病人致敏或增加病人敏感性的危險, 尤其對高度敏感的兒童特應性患者更為適宜。 該試驗與支氣管激發試驗的符合率為80%左右, 與皮膚試驗的符合率在70%~80%, 與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的相關係數為0.84。 該試驗使用離體血清, 便於運輸和保存, 在方法上敏感性, 特異性和重複性均很高, 易於自動化, 因此在國外是廣泛應用而僅次於皮膚試驗的測定方法。

但該試驗需要的放射性同位素, 價格昂貴, 半衰期短, 操作和處理均需要專門的設備, 使其廣泛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①方法與原理:交聯於固相載體的可溶性過敏原與含有對過敏特異性IgE的標本作用, 加入同位素標記的抗人IgE, 使它再與結合在過敏原上的IgE相作用, 用γ計數器測定結合的同位素活性, 待測標本中IgE抗體的濃度與測得的同位素活性成正比。

②結果判斷:以核素脈衝數大於正常人平均值(需減去臍血放射性計數脈衝數值)3.5倍以上判定為陽性。

③激發試驗

目前常用的激發試驗有眼結膜、鼻內及支氣管粘膜激發試驗。 該試驗是唯一直接判斷支氣管哮喘較為敏感的試驗, 其結果與患者過敏史、臨床症狀和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的結果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

在哮喘的病因診斷、臨床療效考核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受到國內外重視。 但需要一定的檢測條件及技術, 並易引起患者的嚴重發作, 故臨床應用上受到限制。

①支氣管激發試驗的方法與原理:用各種可疑致敏原浸液讓患者霧化吸入後, 觀察有無哮喘的發作, 並作肺功能測定, 從而判斷患者支氣管對各種特異性致敏原的反應性。

②結果判斷:凡試驗中出現哮喘發作, 或吸致敏原浸液後, FEV1下降大於15%~25%者為陽性。

③激發試驗的注意事項: A.呼吸道感染或肺功能明顯減退者不做該項檢查。 B.患者在做試驗前, 至少12小時停用β-受體激動劑和磷酸二脂酶抑制劑, 24小時前停止用色甘酸鈉, 48時前停用抗組織胺藥物,

96小時前停用羥嗪類藥物。 C.吸入致敏原浸液後至少應觀察30分鐘, 有條件者應觀察24小時, 便於發現遲緩反應和雙相反應。 D.病人感到反應較重時, 應及時處理, 或及時吸入氣管解痙劑。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簡稱ELISA, 是特異性過敏原體外測定方法之一。 ELISA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與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相似。 它除了有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的優點外, 而且還有相對廉價、無核素污染, 安全和結合物相對穩定的特點。 在診斷塵蟎過敏中, ELISA和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的符合率達95%, ELISA與皮膚試驗的符合率為89.5%。

①方法與原理:先將過敏原吸附在聚苯乙烯板或管壁上, 當加入的待測血清含有特異性抗體時, 抗體便能與相應的過敏原結合, 再加入酶標記的抗IgE和相應的底物便可產生一定的顏色反應,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光密度,可推知特異性IgE的含量。

②結果判斷:以高於正常人光密度平均值一倍定為陽性。

(5)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

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是變態反應主要測定方法之一,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與皮試、臨床症狀和特異性IgE之間均有密切關係。一些報告指出,在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斷中,以臨床病史為對照,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為90%。

但此試驗有操作複雜、費時、實驗需血量較多、使用血儲存不便的缺點。

①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的方法與原理:由肝素抗凝白細胞分離,加抗原溫育,然後用正丁醇苯和鹽酸反苯提取組織胺,將組織胺與重結晶後的鄰苯二醛縮合,可在螢光分光光度計下測定。

②結果測定:組胺釋放率>50%為陽性。

(6)人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

該試驗從細胞水準上反映了機體的過敏狀態,為一敏感的體外測定方法。可做為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尋找特異性過敏原的有效手段。此試驗雖實驗條件要求簡單,但操作上較為費時,重複性也較其他方法略差。

①原理:嗜堿粒細胞胞漿內的顆粒能被鹼性染料染成藍色,極易辨認和計數。當加入抗原後,即與結合在細胞上的IgE產生橋連,導致胞漿內的顆粒脫出,不再被染色,致使染色的細胞明顯減少。

②結果判斷:染色細胞減少率>30%定為陽性。

再加入酶標記的抗IgE和相應的底物便可產生一定的顏色反應,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光密度,可推知特異性IgE的含量。

②結果判斷:以高於正常人光密度平均值一倍定為陽性。

(5)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

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是變態反應主要測定方法之一,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與皮試、臨床症狀和特異性IgE之間均有密切關係。一些報告指出,在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斷中,以臨床病史為對照,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為90%。

但此試驗有操作複雜、費時、實驗需血量較多、使用血儲存不便的缺點。

①白細胞組織胺釋放試驗的方法與原理:由肝素抗凝白細胞分離,加抗原溫育,然後用正丁醇苯和鹽酸反苯提取組織胺,將組織胺與重結晶後的鄰苯二醛縮合,可在螢光分光光度計下測定。

②結果測定:組胺釋放率>50%為陽性。

(6)人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

該試驗從細胞水準上反映了機體的過敏狀態,為一敏感的體外測定方法。可做為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尋找特異性過敏原的有效手段。此試驗雖實驗條件要求簡單,但操作上較為費時,重複性也較其他方法略差。

①原理:嗜堿粒細胞胞漿內的顆粒能被鹼性染料染成藍色,極易辨認和計數。當加入抗原後,即與結合在細胞上的IgE產生橋連,導致胞漿內的顆粒脫出,不再被染色,致使染色的細胞明顯減少。

②結果判斷:染色細胞減少率>30%定為陽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