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的特點 淺談太極拳技擊之聽勁

聽勁是練習太極拳的一個技巧, 想要快速入門, 練習太極拳聽勁是關鍵。 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安舒, 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協調性, 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 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教程吧!

淺談太極拳技擊之聽勁

技擊是眾多武術愛好者的夢想, 其中聽勁是練習技擊的核心, 如何掌握聽勁?下面我們具體學習一下。

俗話說:“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此話是取勝的真理。 不論是大的戰爭, 還是小的人與人的格鬥, 都需要明此理。 武術技擊的知彼, 靠的都是人們的眼睛與耳朵獲取資訊。 唯獨太極拳又增加了一項偵察器官膚感。

膚感獲取資訊, 太極拳術語稱之為 “聽勁”。 太極拳的“聽勁”, 不是用耳朵聽的, 而是用自己的皮膚接觸對方的人體部位, 通過皮膚的敏感性來判斷對方勁力的觸點部位、方向、力度, 然後, 經過大腦思維, 回饋指導攻防動作。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 在練習過程中要求聚精會神, 長期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定性。

“聽勁”是懂勁的基礎, 是化勁的前提.經驗 所得太極拳技擊具體實施有四個步驟.即聽、化、拿、發。 這四步是有程式的, 應循序漸進而求之。 懂勁之道, 由粗而細聽勁之道, 權其輕重遠近, 由尺而寸, 由寸而分, 由分而毫, 聽勁須在推手掤勁中求達。

掤勁稱之為母勁, 其他勁別都由掤勁中產生出來。 推手能先知己掤力大小,

方能知對方的勁別, 推練畫圈, 先練柔化求懂勁, 次學粘逼, 後學放勁。

“聽勁”關鍵在接觸的一瞬間, 即搭手求膚感。 膚感傳遞資訊, 能判斷對方搭手的位置、力量的大小、動作的長短和快慢、勁力的方向, 依著何處即何處反擊。

在技擊中要掌握聽勁的技巧, 通過聽勁將對方的力化解掉, 將自己處於優勢, 同時還能將對方的手足束縛住。

推手沾連粘隨不丟頂, 舍己從人練聽勁。 搭手時身肢放鬆入靜, 以意貫注, 按規矩練習, 久練就會產生一種輕靈而又沉重的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 使皮膚的觸覺非常敏感。

只有聽勁准, 傳導資訊快, 大腦回饋快。 指導技擊動作及時, 才能巧用化勁, 拿住敵勁焦點。 這樣, 發勁就能力省而功巨。

“聽勁”功成, 能達到“縱放屈伸人莫知”, “因敵變化是神奇”, “一羽不能加, 蠅蟲不能落”的靈感。 達到’‘階及神明”, “緊小脫化”的階段。

怎樣求聽勁的靈感呢

懂勁別須練聽勁。 推手知彼要循序漸進。 這個序應為搭手求聽勁, 推手練懂勁, 纏繞求柔勁, 出方打發勁。 推手應選擇配練, 最好讓老師喂勁。 配練時要根據所求目的而喂勁。

就聽勁而言.也應循序漸進, 依序重複演練。 先求接觸時聽勁, 再求行進中的聽勁。 先判斷相交部位, 再研究力點、方向、力度、距離等。

先求上肢兩臂的聽勁, 再求軀幹的膚感聽勁, 最終能達到處處有掤, 處處能聽, 挨著何處何處擊。 求聽勁萬法應先有目的地單式練習, 再綜合練習求聽勁, 達懂勁功夫。

一、單式配練求聽勁

①求部位感覺

聽勁首先能知曉對方搭手在我身上什麼部位.它決定掤力的使用, 挨著何處何處掤。 練時讓配練者用手、肘, 搭、掤、按、捋、采身體的各個部位。 從手接觸開始逐漸換位上移。

讓腕、臂、肩、腳、踝、腿肚、膝蓋、大腿、胯、胸前、腰、肋、腹、背、脊後腰、臀部等部位嘗試接觸感覺。

同時, 配練者要使用不同力點進擊, 如正掌、側掌、立掌、仰掌、俯掌、橫掌, 沖拳、栽拳、分拳、砸拳等。 以指、肘、肩等武器換位接觸, 引髮膚感。

②求受力方向感覺

運用不丟不頂的掤勁, 在於辨明受力方向, 是離心力, 還是向心力。 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 要立即知曉。

搭手後讓配練者抽手撤離接觸點, 或用手抓捋引發、我應粘吸送勁跟隨, 應先慢後快, 好似用膠粘物一樣, 快慢都不離開,

然後練見空出方而擊。

搭手後配練者用推、按、擠三法引勁, 隨動作蓄勢移重, 旋轉腰胯, 手臂用捌捋引帶, 要以不頂抗而為之。 充分發揮三根九防線的技擊, 量力而行, 恰到好處。

搭手後配練者用高掤勁上托挒, 或用纏繞上挑勁, 或用手勾提之法, 引發我身肢上浮。 我應隨時放鬆關節, 畫圓變空, 而氣沉丹田, 重心下降, 緊扣下盤, 開襠合襠, 腰胯活轉。

搭手後讓配練者用下采, 或用沉砸、拍按之法, 用力向下引發。 我應隨勢放鬆受力點, 身肢下 沉。 松腰胯、換重心, 蓄內勁, 或借對方下沉勁, 我也用同樣辦法而下采。

搭手後讓配練者用左右挒勁引勁, 我應隨勢放鬆著力點部位, 閃空畫圓纏絲, 避實就虛利用摩擦力牽引對方。

或讓配練者捆綁於我, 我應順勢屈臂,借軀幹的內勁掤力,活轉腰胯走順勢旋轉,利用摩擦力牽 引對方,破壞對方的著力點,或用身體的輪軸滑輪立即旋轉,反轉回身而攻防。

下肢讓配練者用套、管、插、撇、提、蹬、踹、踢、掃等動作引發聽勁。求者應根據配練者的動作進攻的方向,採用相應移換重心、蹦跳、提、退等方式解脫。

③求力度感覺

依據求功的重複練習特點,讓配練者在同一部位,同一方向,採用重、輕、空三種力度引發聽勁,求者依己陰陽掤勁,不丟不頂,時時相粘吸,上下相隨,無過能及,圓轉自如而判斷力度。

二、綜合推練求聽勁

聽勁與懂勁雖有先後次序,但也不能截然分開,隨著聽勁功夫的增長,懂勁功夫也不斷提高,不論什麼形式的推手,都是兩人搭手互相纏繞伸縮,作弧形運動。

根據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無過能及,隨屈就伸的原則,來練習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度,利用神經末梢測知對方力量、方向、路線、遲速、虛實等。

立即傳遞給大腦作出決定性的對付動作,選擇沾粘為支點,運用摩擦力及慣性的牽引作用,再巧用杠杆的力學原理,發揮“引進落空” “乘勢借力”、“以輕制重”、“避實就虛”的技巧。

牽動對方重心,造成我順人背之勢,在時間和力點最為恰當的時機,則又“以重制輕”“以實破虛”“以整擊散”“以分解合”地將全身勁力迅速集中於一點發出去。

發勁要“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由弧形而筆直前發。推手不但雙手要沾連粘隨,身法、步法也要有沾連粘隨的意思,不先不後,協同動作,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隨人之動而伸縮進退。

能化能發,化勁松靜,放勁乾脆。要堅持不懈研練中樞神經系統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最終求達內勁潛轉,意在人先,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行,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散打隨心所欲,觸之則圓轉自如,發之則如矢離弦。

初學太極拳勁法的注意事項

一、勁、推手、技擊

老拳譜中有八門勁法,而故老傳承的太極拳裡,有為使學者熟習八門勁法的應用而發明了推手之法。

在近些年來,各種太極拳的比賽中,又推出了太極推手競技。

太極拳架本已包含了十三式和八門勁法,甚至更多的技法和功力。

最初的太極拳行功走架的目的不是為推手,而是為了修煉周身的松整勁和一觸即發的彈簧力,使之在技擊中不僅有一擊必殺的攻擊力,同時也擁有“一羽不能加”的防守力。

但非常遺憾的是目前不少人練習太極拳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能推手,於是把太極拳的行功走架完全練成了推人的勁兒。

對於各種比賽的現象中,我們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那就是,很多太極拳推手的過程中,選手根本就不是使用的太極拳的技法,很多都只是些身強力壯的摔跤或舉重運動員。

真沒看見過哪位練了幾十年太極拳、身上沒有一點僵勁的大家,在比賽場上的推手較量過程中,能夠輕鬆取勝那些渾身僵勁的摔跤或舉重運動員。

說透了,推手比賽本身是力量和技巧的較量,一些所謂的高手不過是在力量等同的情況下多掌握了一些技巧而已。

太極拳與推手的關係是主輔與本末的關係,推手是練習聽勁和試勁的輔助手段,既不能替代太極拳的修煉,也不是修煉的目的。

一些推了幾十年的老練家,經常用“高買手”的方式來炫耀自己的功力,以招來更多的。他讓對方用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招式和手法來推自己,因為推的速度慢,他有足夠的時間差來調整自己的重心,變換虛實把你發出去。

如果你和他搭上手,你就更吃虧了,他的那一套技巧你必須適應一段時間,於是他告訴你這就是太極內功。

可是你如果練過拳擊或是其它外家拳,以每秒兩下以上的速度向他進攻,你看他還有沒有內功。

因為那些以推手自炫的人士大多都沒練過松整勁和彈簧勁,不知道太極拳的八門勁法是整體勁修煉有成後自然產生的,反而在行功走架中找,找來找去身法八要找丟了,把太極拳的輕靈松整找沒了,把拳架打得奇形怪狀、笨拙僵硬,所以請太極拳初學者警而慎之。

二、勁不是太極拳技擊構架中的惟一要素

受“一站就靈”的意拳影響,似乎任何拳法只要練出內勁就天下無敵了,於是中華武學變成了中華“勁學”。

其實內勁只是拳學的基礎,有了內勁之後,還應練習使用內勁的技巧及攻防招式、身體的感應能力和臨敵的判斷力。

我曾就“太極十年不出門”的問題請教過我的吳式太極拳受業恩師、楊禹庭的入室。

王先生告誡我,過去傳統正規的太極拳練法,是先用3年的時間把身法打通、架子打順,後用3年練出內氣並斂之入骨,使身體具備能用於技擊的松整勁和抗擊打的彈簧勁,再用3年練習各種輔助功法及太極拳的各種器械,再練定活二種推手、大捋和爛採花(散手),最後一年還要與各門派的高手比試過招以驗證所學。

因此王先生說,現在練太極拳能達到的目的,也只能是得個好身體,誰敢說自己的拳能打人?不信你和那些練散手和拳擊的人比一比,因為你沒耗過那麼大的功夫,沒走那麼多的過程,有內勁就能打人了?

太極拳應用於技擊,目前在國內外擂臺賽上都沒有先例。除了客觀條件的原因外,就太極拳本身的修煉來看,它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和嚴格的程式。

即使這些都具備了,修煉者還要有超常的悟性和諸多先天因素。如果僅僅練出了太極拳的松整勁就能技擊,那麼太極拳也就不需要再追求意、氣、神的境界和手、眼、身法、步的協調統一了,更何況你要找的勁僅是推人的勁兒呢?

三、初學太極找什麼

既然不讓初學太極者找勁,那麼總該讓初學者學有目標吧。我建議初學者最好在家置一面穿衣鏡,每天在鏡子前練幾分鐘太極樁步和懶紮衣一類的有代表性拳架,來檢驗自己的身法是否符合拳譜要求。跟明師學拳之初別貪多,請明師多給自己“看功”,隨時糾正身法上的偏差。我的王老師早年學拳時,先投的是京城武學大家高先生的門下。

高先生見輝璞師沒有基礎,就轉而把他介紹給北派吳式太極的掌門人楊禹庭先生。楊師爺也怕輝璞先生練不出功夫有損自己的名聲,就不讓行師徒禮,只教王先生一個懶紮衣,約定好回家練一年,如果能成再拜師。王先生回家後天天對著鏡子練。一年以後他拜師,才正式成了楊禹庭先生的入室。

身法入門後,再求遂順,“遂”也含有“隨”的意思,首先要上下相隨。

目前初學太極拳者因樁功淺、腿力差,在行功走架時多下快上慢,一整套太極拳可能會越打越快,上半身打得還有點太極拳的味道,而下半身恨不能一下子就悠過去。

還有左右不能相隨的現象,也屬於不會轉腰疊胯造成的。還是那句話,有毛病“腰腿求之”。

拳架遂順之後,再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放鬆,尤其是在行功走架過程中的放鬆。

松是太極拳的根本,如果你松不下來,就沒有辦法求得整勁,更練不出周身的彈簧勁。

結語:綜上所述,聽勁在技擊中非常重要,通過技擊可以判斷出對方的力。太極拳實戰的特點是後發制人,掌握住對方的力,然後將對方的力化解,順勢束縛住對方的手足,這樣才能戰勝對方。

我應順勢屈臂,借軀幹的內勁掤力,活轉腰胯走順勢旋轉,利用摩擦力牽 引對方,破壞對方的著力點,或用身體的輪軸滑輪立即旋轉,反轉回身而攻防。

下肢讓配練者用套、管、插、撇、提、蹬、踹、踢、掃等動作引發聽勁。求者應根據配練者的動作進攻的方向,採用相應移換重心、蹦跳、提、退等方式解脫。

③求力度感覺

依據求功的重複練習特點,讓配練者在同一部位,同一方向,採用重、輕、空三種力度引發聽勁,求者依己陰陽掤勁,不丟不頂,時時相粘吸,上下相隨,無過能及,圓轉自如而判斷力度。

二、綜合推練求聽勁

聽勁與懂勁雖有先後次序,但也不能截然分開,隨著聽勁功夫的增長,懂勁功夫也不斷提高,不論什麼形式的推手,都是兩人搭手互相纏繞伸縮,作弧形運動。

根據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無過能及,隨屈就伸的原則,來練習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度,利用神經末梢測知對方力量、方向、路線、遲速、虛實等。

立即傳遞給大腦作出決定性的對付動作,選擇沾粘為支點,運用摩擦力及慣性的牽引作用,再巧用杠杆的力學原理,發揮“引進落空” “乘勢借力”、“以輕制重”、“避實就虛”的技巧。

牽動對方重心,造成我順人背之勢,在時間和力點最為恰當的時機,則又“以重制輕”“以實破虛”“以整擊散”“以分解合”地將全身勁力迅速集中於一點發出去。

發勁要“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由弧形而筆直前發。推手不但雙手要沾連粘隨,身法、步法也要有沾連粘隨的意思,不先不後,協同動作,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隨人之動而伸縮進退。

能化能發,化勁松靜,放勁乾脆。要堅持不懈研練中樞神經系統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最終求達內勁潛轉,意在人先,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行,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散打隨心所欲,觸之則圓轉自如,發之則如矢離弦。

初學太極拳勁法的注意事項

一、勁、推手、技擊

老拳譜中有八門勁法,而故老傳承的太極拳裡,有為使學者熟習八門勁法的應用而發明了推手之法。

在近些年來,各種太極拳的比賽中,又推出了太極推手競技。

太極拳架本已包含了十三式和八門勁法,甚至更多的技法和功力。

最初的太極拳行功走架的目的不是為推手,而是為了修煉周身的松整勁和一觸即發的彈簧力,使之在技擊中不僅有一擊必殺的攻擊力,同時也擁有“一羽不能加”的防守力。

但非常遺憾的是目前不少人練習太極拳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能推手,於是把太極拳的行功走架完全練成了推人的勁兒。

對於各種比賽的現象中,我們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那就是,很多太極拳推手的過程中,選手根本就不是使用的太極拳的技法,很多都只是些身強力壯的摔跤或舉重運動員。

真沒看見過哪位練了幾十年太極拳、身上沒有一點僵勁的大家,在比賽場上的推手較量過程中,能夠輕鬆取勝那些渾身僵勁的摔跤或舉重運動員。

說透了,推手比賽本身是力量和技巧的較量,一些所謂的高手不過是在力量等同的情況下多掌握了一些技巧而已。

太極拳與推手的關係是主輔與本末的關係,推手是練習聽勁和試勁的輔助手段,既不能替代太極拳的修煉,也不是修煉的目的。

一些推了幾十年的老練家,經常用“高買手”的方式來炫耀自己的功力,以招來更多的。他讓對方用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招式和手法來推自己,因為推的速度慢,他有足夠的時間差來調整自己的重心,變換虛實把你發出去。

如果你和他搭上手,你就更吃虧了,他的那一套技巧你必須適應一段時間,於是他告訴你這就是太極內功。

可是你如果練過拳擊或是其它外家拳,以每秒兩下以上的速度向他進攻,你看他還有沒有內功。

因為那些以推手自炫的人士大多都沒練過松整勁和彈簧勁,不知道太極拳的八門勁法是整體勁修煉有成後自然產生的,反而在行功走架中找,找來找去身法八要找丟了,把太極拳的輕靈松整找沒了,把拳架打得奇形怪狀、笨拙僵硬,所以請太極拳初學者警而慎之。

二、勁不是太極拳技擊構架中的惟一要素

受“一站就靈”的意拳影響,似乎任何拳法只要練出內勁就天下無敵了,於是中華武學變成了中華“勁學”。

其實內勁只是拳學的基礎,有了內勁之後,還應練習使用內勁的技巧及攻防招式、身體的感應能力和臨敵的判斷力。

我曾就“太極十年不出門”的問題請教過我的吳式太極拳受業恩師、楊禹庭的入室。

王先生告誡我,過去傳統正規的太極拳練法,是先用3年的時間把身法打通、架子打順,後用3年練出內氣並斂之入骨,使身體具備能用於技擊的松整勁和抗擊打的彈簧勁,再用3年練習各種輔助功法及太極拳的各種器械,再練定活二種推手、大捋和爛採花(散手),最後一年還要與各門派的高手比試過招以驗證所學。

因此王先生說,現在練太極拳能達到的目的,也只能是得個好身體,誰敢說自己的拳能打人?不信你和那些練散手和拳擊的人比一比,因為你沒耗過那麼大的功夫,沒走那麼多的過程,有內勁就能打人了?

太極拳應用於技擊,目前在國內外擂臺賽上都沒有先例。除了客觀條件的原因外,就太極拳本身的修煉來看,它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和嚴格的程式。

即使這些都具備了,修煉者還要有超常的悟性和諸多先天因素。如果僅僅練出了太極拳的松整勁就能技擊,那麼太極拳也就不需要再追求意、氣、神的境界和手、眼、身法、步的協調統一了,更何況你要找的勁僅是推人的勁兒呢?

三、初學太極找什麼

既然不讓初學太極者找勁,那麼總該讓初學者學有目標吧。我建議初學者最好在家置一面穿衣鏡,每天在鏡子前練幾分鐘太極樁步和懶紮衣一類的有代表性拳架,來檢驗自己的身法是否符合拳譜要求。跟明師學拳之初別貪多,請明師多給自己“看功”,隨時糾正身法上的偏差。我的王老師早年學拳時,先投的是京城武學大家高先生的門下。

高先生見輝璞師沒有基礎,就轉而把他介紹給北派吳式太極的掌門人楊禹庭先生。楊師爺也怕輝璞先生練不出功夫有損自己的名聲,就不讓行師徒禮,只教王先生一個懶紮衣,約定好回家練一年,如果能成再拜師。王先生回家後天天對著鏡子練。一年以後他拜師,才正式成了楊禹庭先生的入室。

身法入門後,再求遂順,“遂”也含有“隨”的意思,首先要上下相隨。

目前初學太極拳者因樁功淺、腿力差,在行功走架時多下快上慢,一整套太極拳可能會越打越快,上半身打得還有點太極拳的味道,而下半身恨不能一下子就悠過去。

還有左右不能相隨的現象,也屬於不會轉腰疊胯造成的。還是那句話,有毛病“腰腿求之”。

拳架遂順之後,再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放鬆,尤其是在行功走架過程中的放鬆。

松是太極拳的根本,如果你松不下來,就沒有辦法求得整勁,更練不出周身的彈簧勁。

結語:綜上所述,聽勁在技擊中非常重要,通過技擊可以判斷出對方的力。太極拳實戰的特點是後發制人,掌握住對方的力,然後將對方的力化解,順勢束縛住對方的手足,這樣才能戰勝對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