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將上火分四種類型 按摩4個穴位輕鬆降火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 望診是最直觀的一種診斷方法, 通過人體外在的變化來判斷身體的健康。 舌診是中醫望診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比如上火的話, 舌頭也會有所表現。 下面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判斷上火的舌診方法!

心火會使舌尖變紅

舌尖變紅, 指的是顏色比平時要鮮豔但較深。 一般來說, 比正常顏色要深的紅舌是比較多見的病體症狀, 它預示著你的體內有熱證, 但舌頭紅的位置不同, 反映的問題也不同。 比如, 心火的表現主要是舌尖紅, 另外還有口幹、煩躁、口舌生瘡、睡眠不好、小便發黃、大便偏乾等症狀。

如果心火旺盛, 但症狀較輕的, 在臨床上常用導赤散;如果症狀嚴重, 可以用瀉心湯, 裡面有黃連、黃芩、黃柏、大黃, 這些中藥都有瀉火作用。

肝火旺舌兩側紅

肝是人體內最容易上火的器官。 肝火和心火的臨床表現不同, 其舌象也不同。 口舌生瘡或口乾舌燥, 睡覺不好, 這是典型的心火。 如果不僅口幹, 口還發苦, 眼睛發紅等, 則都屬於肝火旺的表現。 有肝火時, 舌質會發紅, 但兩側紅更明顯。 臨床上, 吃龍膽瀉肝丸就可以清肝火。

肺火則舌紅咳嗽

除了心和肝之外, 肺則多由於外感而導致上火。 發紅部位在舌頭的前半部, 且伴隨咳嗽、鼻幹、口幹、咽乾等, 一般屬於肺火。 清肺火主要使用瀉白散。 此外, 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

很多肺熱病人大便都不通暢。

苔黃口臭有胃火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 主管運化。 因而胃熱的時候整個舌頭都比較紅, 有時候舌紅苔黃, 黃色會把紅色覆蓋掉, 需要特別注意。 胃火旺者通常表現出胃疼、口臭口苦、老想喝水, 特別是涼水等症狀。 此時建議試試清胃熱的藥。

上火的中醫按摩方法

上面我們說了如何判斷上火,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中醫都是如何去火的。

1、太沖穴

中醫認為, 肝臟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調暢氣機”, 水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 當肝有病變, 則氣機不調, 氣滯水停。 肝火旺, 常表現為口乾舌燥、頭暈、易怒、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通過按摩太沖穴可降肝火。 太沖穴在腳背上, 位於大足趾與第二個足趾之間縫隙向上,

1.5釐米的凹陷處, 是足厥陰肝經上穴位。 在按摩此養生穴位前, 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 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

2、合谷穴

中醫認為, “肺主通調水道”, 肺不好, 容易生痰、口乾等, 肺“上火“往往表現為牙疼、鼻出血、咽喉腫痛、耳鳴、眼睛紅腫、便秘等。 按摩合穀穴可降肺火。 合谷穴, 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穴位, 位於手背虎口處, 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 中醫認為, 大腸與肺相表裡, 臨床上很多有肺火的患者, 按摩和針刺合穀穴, 往往收到較明顯的療效。

3、心包經

中醫認為, 水液經肺的肅降作用後, 還須以心臟為動力, 才能隨營氣循經脈運行於體內。 若心火過旺, 會出現口乾舌燥、心情憂鬱、煩躁、失眠、舌尖發紅等常見症狀。

心包經按摩、拔罐或刮痧, 都可瀉心火。 手厥陰心包經, 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簡稱心包經。 其走向是從左乳上方天池穴, 往上行至腋窩, 再沿手臂內側中線, 行至左手中指指端中沖穴。

4、內庭穴

中醫認為, 脾主運化水液, 當飲入的水進入胃後, 精華部分會輸入到脾, 進而輸布到全身各處, 滋潤人體。 脾有熱時, 水液的輸布會受到影響, 出現口臭、便秘、皮膚乾燥、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等不適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