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虛氣逆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補肺散、藿香飲。 證候表現:自汗,其候右臉色多?白,肺脈按之無力。 病因病機:蓋久因咳嗽,連聲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經虛氣上壅,致令汗出。 處方:宜令補肺散為治,及以藿香飲調脾,此又益母救...
2017-03-05 -
肺脾氣虛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四君子東加麥冬五味。 病因病機:肺虛自汗,面白唇白,六脈無力;蓋因久嗽脾虛。 證候表現:自汗,面白唇白,六脈無力。 處方:四君子東加麥冬、五味。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卷)·諸汗證治...
2017-03-05 -
表虛不固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 證候表現:全身自汗或盜汗,動則益甚,面色少華,肢端欠溫,少氣乏力,食欲不振,平時容易感冒。舌淡,苔少,脈細弱。 病因病機:陽主衛外而固密,氣虛不足,衛表不固,津液...
2017-03-05 -
汗證的病因與診斷
汗證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即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日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多發生于5歲以下小兒。 汗是由皮膚排出的一種津液。汗液能潤澤皮膚,調和營衛,清除廢穢。小兒由於形氣未...
2017-03-05 -
汗證的預防與護理
一、預防 1、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小兒體質。 2、注意病後調理,避免直接吹風。 3、加強預防接種工作,積極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 二、護理 1、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和...
2017-03-05 -
第二節 汗證
小兒在日常環境裡全身或者局部出汗,有時大汗淋漓,這種不正常出汗的現象就是汗證,為什麼小兒會有這種症狀?醫學上是否給出合理的解釋?針對此症狀有辦法根治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汗證是指不正常出...
2017-03-05 -
《內經博議》
醫經著作。四卷。清·羅美撰。刊於1675年。 本書是作者針對《內經》中的一些主要內容予以闡述,從而形成的論文集。 共分天道、人道、脈法、針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 文字清新,論...
2017-03-05 -
《內經方集釋》
方書。二卷。張驥撰。刊於1933年。 卷上輯錄《內經》(包括《素問遺篇》)中的13個方劑;卷下分方制、方宜、方禁三篇,首先引錄《內經》中的有關原文,次集各家注文,末為作者按語。現存初刻本。
2017-03-05 -
陰穀穴——治療多汗證、頸椎病、腹痛的特效
陰穀穴是腎經的合穴,也就是腎經的水濕之氣匯合之處,是人體足少朋腎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陰谷穴位於大腿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指壓該穴,對於治療多汗證非常有效。 本來流汗是一種非常健...
2017-03-05 -
《傷寒論》的六經與《內經》的六經有什麼關係
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說他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辯證等書,寫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由此可以看出,《傷寒論》的學術淵源本於內,難二經,書中六...
2017-03-05 -
《黃帝內經》的心理治療法
在心理疾病的調治方面,《黃帝內經》也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凡是不正常的或過度的心理活動,如不及時調理和防治,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引起身心疾病,還具體地提出了三種心理治療形式:開導對慰式、情志相勝式...
2012-11-16 -
黃帝內經氣血養生法是怎樣的
身體健康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氣血不足就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疾病,會導致我們的面色暗淡以及頭暈和失眠等現象,這樣會嚴重的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生活,但是想要更好的調理...
2016-01-11 -
《黃帝內經》學習輔助:經絡養生經(手三陽經)
在中醫學中,頸椎病屬於“痹症”、“肩頸痛”的範疇,病因病機為臟腑不足、風寒外襲、勞倦損傷,使氣血凝滯、筋骨不利所致。 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路線: 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沿食指橈側上行,經過合穀穴...
2016-10-25 -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醫經著作卷。清·胡澍撰。刊於1880年。 書中將《素問》中難解的字、句、文義摘出三十條,通過考據訓詁,加以釋義。 解決了以往注釋中的一些難題。可供校勘《素問》的參考。現...
2017-03-06 -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針灸著作簡稱《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 是《黃帝明堂經》的注本。7世紀初(唐初)由楊上善注釋改編而成。 十二卷論十二經脈腧穴;末一卷論奇經八脈。 本書曾經唐太醫署規定...
2017-03-06 -
刺腰痛—《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一篇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郤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出血。陽明令人腰痛,不...
2017-03-07 -
風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二篇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在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
2017-03-07 -
痹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三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
2017-03-07 -
痿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四篇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
2017-03-07 -
厥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五篇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數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