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一聽黃帝內經講咳嗽的真相
咳嗽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也是很多疾病的症狀,但是很多人對咳嗽總是不當回事,其實咳嗽也是很嚴重的哦。在《黃帝內經》這醫學典籍中就由關於咳嗽的介紹,我們來看看這本傳統醫學經典著作是如何看待咳嗽的吧,一...
2016-05-20 -
內經圖
內經圖 《內經圖》,又名《內景圖》,為北宗氣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築基之秘要。 《內景圖》嚴格講是人體內臟的解剖圖,其目的是要給予學習人體解剖、內臟關係的人以圖示,而《內經圖》則明顯富有道家養生方法...
2017-02-17 -
汗證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汗證多屬虛證。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陰虛、血虛為主。肺衛不固證多汗以頭頸胸背為主;營衛失調證多汗而不溫;氣陰虧虛證汗出遍身而伴虛熱徵象;濕熱迫蒸證則汗出膚熱。 二、治療原則 汗...
2017-02-18 -
汗證
【概述】 小兒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為主的病證。汗證有盜汗與自汗之分,夜間入睡後汗出,醒後汗止者為盜汗;白天安靜狀態下,或稍作活動即汗出較多者為自汗。汗證多見於嬰幼兒和學齡...
2017-02-18 -
汗證型痘(初熱雜症)
證候表現:如痘既出之後,或盜汗如雨,自汗如淋者。 預後:恐表虛後,必漿清而過汗,痘必皮薄,慎勿袖手旁觀。 處方:急宜用人參、炙芪、當歸、白芍、桂枝、麥麩(炒),以斂汗固表。 出處:《種痘新書》·卷...
2017-02-25 -
《黃帝內經》解密人的一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
2010-06-26 -
《黃帝內經》揭開女性衰老秘決
國際醫學界一致認為:當一個人步入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紀時,衰老就開始到來。那麼,女性如花似錦的20歲,無疑就是衰老的起點。現實中,我們確實發現,衰老已經光顧了20多歲的年輕女性,她們首先是眼角和額頭...
2010-06-26 -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 醫經著作又稱《太素》,是《黃帝內經》的早期傳本。 包括《素問》、《針經》(即《靈樞》)兩部分的內容。 原書在隋唐之際經楊上善重加編次和注釋,擴三十卷,今已殘缺。 國內刊本...
2017-02-28 -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醫經著作九卷。明·王九達輯注。刊於1628年。 本書是將《素問》和《靈樞》內容分類合編而成。 共分攝生、藏象、經度、運氣、脈候、色診、病能、論治、針刺九類,在各篇原...
2017-02-28 -
氣陰兩虛型小兒汗證
證候表現:以盜汗為主,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後汗多,或伴低熱,口幹,手足心灼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淡,苔少或苔剝,脈細弱或細數。 病因病機:多見於急病、久病、重病之...
2017-03-05 -
脾胃濕熱型小兒汗證
證候表現: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為多,汗漬色黃,口臭,口渴不欲飲,大便幹結,小便黃短,舌紅,苔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脾胃濕熱蘊積,熱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盜汗。頭為諸陽之會,脾主四肢,故頭部或四...
2017-03-05 -
營衛不和型小兒汗證
證候表現:自汗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風,不發熱或伴低熱,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病因病機:多為表虛者,病後正氣未複,營衛失和,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無以固斂,故汗出遍...
2017-03-05 -
肝膽血虛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地黃丸。 證候表現:作渴引飲,自汗盜汗。 病因病機:屬肝膽經血虛。 處方:用地黃丸。 出處:《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二肝臟部(集)·驚(篇) 原文:作渴引飲,自汗盜汗,屬肝膽經血虛,用地黃...
2017-03-05 -
陰血虧虛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龍膽湯、通神圓、團參湯、牡蠣散。 病因病機:湯氏雲:汗者血也,血虛。 證候表現:自汗作熱。 處方:宜服團參湯、牡蠣散、龍膽湯,治小兒一切盜汗,又有通神圓治通身多汗。 出處:《嬰童百問》·...
2017-03-05 -
氣血虧虛型小兒汗證
病因病機:大病後氣血兩虛。 證候表現:津液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 處方:宜黃芪固真湯。 預後: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蒸疳。 治療方法:黃芪固真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卷...
2017-03-05 -
脾冷食積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湯、益黃散。 證候表現: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即有。 病因病機:脾虛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即有,此候太虛。 治則治法:急當補脾。 處方...
2017-03-05 -
脾陽虛寒型小兒汗證
治療方法:理中湯、黃芪固真湯。 證候表現:泄瀉,自汗後而遍身冷,有時遇瀉則無汗,不瀉則有汗。 病因病機:脾虛泄瀉,自汗後而遍身冷,有時遇瀉則無汗,不瀉則有汗。此為大虛之候。 處方:理中湯;待瀉止,...
2017-03-05 -
調經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六十二篇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
2017-03-07 -
《內經》論汗證
《內經》認為,汗為人體之津,屬於人體五液之一,《靈樞·決氣》雲:“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汗由水穀精氣所化生,《素問·評熱病論》雲:“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穀生於精。”汗本身為人體正常的生理...
2017-03-11 -
內經論六淫致病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六淫致病的臨床表現特徵的描述。一般來說,自然界有四時五行的變化,產生寒熱燥濕風的不同氣候,寒熱燥濕風的太過傷人便是六...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