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經》論正治法與反治法
“正治法與反治法”是《內經》最重要的治療法則,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論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張介賓注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
2017-03-11 -
《內經》論水腫
水腫證因水氾濫肌膚而浮腫,《內經》稱為“水”、“水脹”。《靈樞·水脹》對水腫症狀進行了描述,雲:“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
2017-03-11 -
《黃帝內經》——中醫流派的先導和源泉
秦漢時期一個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的創新與爭鳴。成書於漢代晚期的《黃帝內經》之中也體現著各家學說的特點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一般認為,《黃帝內經》的成書收納了西漢以前眾多醫家學術思想,在...
2017-03-11 -
《內經》論痹證
痹者,閉也。痹證指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氣血閉阻引起肢體疼痛酸楚、麻木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的一類病證。《內經》所論“痹”之涵義主要有:一為病名,泛指風寒濕邪所致氣血經脈閉阻不通的肢體痹;二為閉塞...
2017-03-11 -
《內經》分析病機的方法
《內經》的各個篇章中都蘊含了豐富的病機理論,《內經》以邪正盛衰、陰陽失調、升降失調闡釋病變的基本機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以及“百病皆生於氣”的學術論斷。《素問·至真要大論》是《內...
2017-03-11 -
《黃帝內經》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之“中庸”思想中庸又稱“中和”、“中道”、“用中”、“時中”等,關於中庸的本義,朱熹解釋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2017-03-11 -
《黃帝內經》中的“樸民”與和諧社會
近來,再次研讀《黃帝內經》,重溫上古天真論中所描述的上古時期,在聖人教化下的“朴民”生存狀態,還是令人神往。“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
2017-03-11 -
中醫內科教學應以《內經》為指導
讀經典,做臨床,是近年來促進中醫繼承與發展的重要舉措。回歸經典成為中醫繼承與發展的主流,多年來,筆者注意結合《內經》理論,進行中醫內科學教學,以期突出中醫經典對臨床課程的指導作用,以下談談筆者的幾點...
2017-03-11 -
《內經》對發病的認識
發病是指疾病的發生過程,即機體處於病邪的損害和正氣抗損害之間的矛盾鬥爭過程,標誌著人體已由健康狀態轉化為病理狀態。《內經》的發病觀主要有邪氣發病說、正氣為本說、兩虛相得說和因加而發說等。以下分別論述...
2017-03-11 -
論《內經》臟腑與時辰配屬
古代的計時,主要是根據太陽之升落、天色的明晦,而將一日分為不同的時段。“時”,指時段,有的是指瞬間現象,有的則較長,且一年四季晝夜的長短不一,故時域不等。“辰”,指十二辰,將一日分為十二等分,各辰時...
2017-03-11 -
《內經》對認知活動過程的認識
《內經》對人體認知活動過程的認識較為深入,其中以《靈樞·本神》最為詳細,其雲:“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下面結合《...
2017-03-11 -
《內經》臟腑數目的不同觀點
《內經》所論臟腑數目不盡相同,這也符合《內經》各家學說的性質,具有多家觀點,在這裡僅對基本符合髒、腑定義的臟腑數目加以探討,諸如“形髒四,神髒五”及唐代王冰所謂“九形腑”,均是從“天人相應”觀得出...
2017-03-11 -
《內經》臟腑配屬的幾種學說
《內經》中有關髒與腑的配屬問題,主要是運用五行學說、經絡、臟腑系統等理論,把臟腑對應進行配屬,主要有五臟配五腑、五臟配六腑、六髒配六腑等幾種學說。現將有關學說分別表述如下。 五臟配五腑說 ...
2017-03-11 -
內經中的壯火與少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
2017-03-11 -
《內經》對五臟氣機輸布的認識
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特性是通過臟腑的生理活動所體現的。人的生命活動,即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可見,氣的升降出入須協調平衡,才能維持人體正...
2017-03-12 -
《內經》中目與臟腑的關係
《內經》中有關目與臟腑的關係在《靈樞·大惑論》篇有專門的記載,同時在《素問·金匱真言論》、《靈樞·五閱五使》、《靈樞·脈度》、《靈樞·師傳》、《素問·解精微論》諸篇均有提及,主要觀點有三個。其一,目...
2017-03-12 -
《黃帝內經》教你夏季養生“精神先行”
在談到夏季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裡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並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
2013-04-09 -
《內經》論為何“百病生於氣”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以上九種氣機失調的形式被統稱為九氣為病,旨在說明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臟腑經脈氣機失調...
2012-08-06 -
節饑飽 《黃帝內經》中飲食養生法
《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飲食養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有關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節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飲食水穀的五種滋味,《內經》...
2012-07-24 -
黃帝內經的冬季養生起居說
起居養生的原則,《黃帝內經》謂之“起居有常”。也就是說生活作息應有一定的規律,這樣才有利於身心健康。 晝夜節律對人體的影響,中醫學的時空觀認為,晝為陽,夜為陰,陰陽消長呈周而復始的節律變化。人的...
2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