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教你如何養生
自古至今,養生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早在古代很多醫學古籍中就有相關記載,並一直延用至今。《黃帝內經》記載養生應跟著月亮走。下面一起來看看如何跟著月亮走可達到養生目的。據《黃帝內經》記載:月始生,則血氣始...
2014-09-28 -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
2014-03-23 -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2014-03-23 -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
2014-03-13 -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2014-03-13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
2014-03-04 -
汗證新議
關於汗證名稱,自古以來一直沿用自汗、盜汗等,而自汗、盜汗只是汗證臨床症候的一種表現形式。啟用“汗證”之名稱,方可全面概括包括自汗、盜汗等在內的所有出汗異常的病症。現試將汗證歸納為三種宏觀類型,即重...
2017-03-10 -
治療汗證的黃芪苦酒方
中醫有些病症,一般人不會瞭解。因為平時說的少,我們常見的疾病也不多。汗證也是中醫病症的一種,治療汗證還是比較複雜的,這裡給大家推薦一種中醫藥酒,黃芪苦酒方。黃芪苦酒方的功效很好,來看黃芪苦酒方的...
2016-05-04 -
《內經》“祝由”新解
“祝由”療法出《素問·移精變氣》篇:“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原文描述顯示,通過“移精”而“祝由”,所以篇名“移精變氣”。古老的“祝由”療法本是上古時期一種“移精變氣”...
2017-03-10 -
第三節 汗證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自汗、盜汗兩種病理現象。汗症是什麼原因造成呢?目前醫學上有什麼治療措施?怎樣才能及時的預防這類疾病的發生? 汗證是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
2017-03-10 -
《黃帝內經》列入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批書目
近日,由中宣部支持指導、文化部委託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工作召開編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研究決定將《黃帝內經》《周易》《老子》等12部書目列入2016年編纂計畫。 編委...
2017-03-10 -
《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
《靈樞·脹論》說:“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四時有關。後世養生學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套因時制宜的飲食養生法則,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層...
2017-03-10 -
《內經》溫熱病與陰陽
溫病系感受溫熱之邪為病,故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素問·熱論》作了舉例說明:“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是說夏至之前發生的外感熱病稱溫病,夏至之後發生的外感熱病為暑病,這種以季節氣候為依...
2017-03-11 -
《內經》如何描述風病
中醫認為,風邪為百病之長,是外感病邪的先導。風邪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所謂“無常方”,即無常規。風邪客於人體,無處不及,或在皮膚,或在經脈,或在臟腑,為病變化多端。 五臟風 《素問·風論》(簡...
2017-03-11 -
解析《內經》“病機十九條”
“病機十九條”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該篇首先提出“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及“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論斷,將古人長期與疾病鬥爭中觀察所得的複雜症狀,歸納為提綱挈領的十九條病機,作為指導臨床辨...
2017-03-11 -
黃帝內經6男子養生
40歲左右的男人,在單位是中流砥柱,回到家又是主心骨。擁有健康的體魄,就成了男人為事業為家庭打拼的基本籌碼。資料顯示,男子的預期壽命要比女性短6年。有不少男性,正值盛年卻患上了各種慢性疾病,如高...
2010-09-15 -
辨證分型治汗證
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過度出汗者,中醫稱汗證。其臨床表現通常有兩類,白晝汗出溱溱,動則益甚者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者為盜汗。見於西醫學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亢、風濕熱...
2017-03-11 -
桂枝湯治汗證效果佳
桂枝湯為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方劑,其治療作用廣泛,加減衍化的方劑很多,故有“群方之冠”的稱謂。 本方現代用法為:桂枝、芍藥、生薑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12個,水煎溫服,每日1劑,一般3~...
2017-03-11 -
《內經》中的草木鳥獸
兩千年前,孔子教導學生要“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清代劉寶楠對此解釋道:“鳥獸草木,所以貴多識者,人飲食之宜,醫藥之備,必當識別,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後能知其形,知其性。”打開中醫奠基之作《內經》,...
2017-03-11 -
《內經》論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問·寶命全形論》,其強調“治神”是針刺的關鍵。這種治神為先的原則,是中醫針灸療法的特色之一,同時也反映了中醫疾病診療觀中以人為本的治療思想。以下從其產生、精神實質等方...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