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脹論》說:“陰陽相隨, 乃得天和, 五臟更始, 四時循序, 五穀乃化。 ”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四時有關。 後世養生學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 逐漸總結出一套因時制宜的飲食養生法則, 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即因時選食性, 因時調五味, 以及慎選食物種類。
因時選食性
關於飲食養生應與時令季節相結合的論述, 最早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 反是者病, 所謂時也。 ”指出用寒涼的藥物和食物要遠離寒涼的季節, 用溫熱的藥物和食物要遠離溫熱的季節,
一般而言, 春夏季自然界陽氣盛、氣溫高, 食物應以寒涼性質者為主, 少食溫熱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陰氣盛、氣溫低, 食物應以溫熱性質者為主, 少吃寒涼傷陽之物。
因時調五味
按照五行學說, 五臟與時令季節和飲食五味有明確的對應關係, 即肝應於春季, 酸味首先入肝;心應於夏季, 苦味首先入心;脾應于長夏(夏秋之交), 甘味首先入脾;肺應于秋季, 辛味首先入肺;腎應於冬季, 鹹味首先入腎。
根據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 很多中醫名家都提出了四季養生的基本原則, 如孫思邈在《衛生歌》中說:“春月少酸宜食甘, 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月增辛聊減苦, 秋辛可省但欲酸。 ”
元代鄒鉉在《壽親養老新書》中進一步解釋了這種飲食原則的理論依據, 提出春季應少食酸味多食甜味, 其依據是春季屬肝, 五行屬木, 脾臟五行屬土, 過食酸可使肝氣旺, 容易導致肝對脾的克伐過度, 因此應少食酸味, 多食甘味以養脾氣。
夏季究竟應該多吃苦味食品, 還是少吃苦味食品呢?如果搞清楚了其後隱藏的道理, 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五味的增減在本質上以五行學說為依據, 通過增減五味來調整臟腑的功能。 夏季減苦是針對正常情況, 因為夏季心氣本較盛, 多食苦則心氣更旺,
因時擇食類
春為萬物生髮的季節, 自然界陽氣萌動, 飲食要以協助陽氣升發為原則, 適當吃些蔥、薑、蒜、韭、芥等溫性食品, 少吃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 如氣溫較高, 又需防止陽氣上升太過, 鬱而化熱, 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涼的果品。
夏季暑熱多雨, 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少油為宜, 如綠豆湯、西瓜等,
現代醫學認為, 夏季隨著汗液的大量排出, 體內蛋白質分解加速, 消化液分泌減少, 水、無機鹽、水溶性維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隨汗液排出, 這就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營養。 所以, 在夏季蛋白質供應一定要充分, 可多吃瘦肉, 特別應多進食豆製品, 多吃蔬菜、水果, 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秋季氣候涼爽而乾燥, 宜多吃一些生津養液、清肺降氣、潤燥止渴之品為宜, 可選用芝麻、核桃、梨、棗、菊花、銀耳等, 具有滋潤性的食物。少食辛辣發散之品,民間有“八九月勿食薑”的說法,此時若多食生薑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陽氣最虛,陰氣最盛的季節,人體與自然界相應,飲食也要以補陽為主,應吃性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圓肉、棗、山藥、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屬腎,腎主藏精,冬天補腎最為適宜,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黑色入腎,所以冬季食物應選擇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桑椹、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現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的關係極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營養含量越豐富,營養結構也越合理,所以冬天進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醫理論,而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科學合理。
總之,飲食養生一定要與時令相結合,食物只有在種類、性味、寒熱等方面均與時令相適宜,才能夠發揮其最佳的作用,否則可能會引起疾病。
具有滋潤性的食物。少食辛辣發散之品,民間有“八九月勿食薑”的說法,此時若多食生薑易生秋燥而致咳嗽。冬季是一年中陽氣最虛,陰氣最盛的季節,人體與自然界相應,飲食也要以補陽為主,應吃性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圓肉、棗、山藥、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屬腎,腎主藏精,冬天補腎最為適宜,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黑色入腎,所以冬季食物應選擇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桑椹、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現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的關係極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營養含量越豐富,營養結構也越合理,所以冬天進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醫理論,而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科學合理。
總之,飲食養生一定要與時令相結合,食物只有在種類、性味、寒熱等方面均與時令相適宜,才能夠發揮其最佳的作用,否則可能會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