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何以故然此為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可發汗證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縶縶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雲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
2017-03-07 -
最早提出血液迴圈學說--《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指出:“心主身之血脈”,認識到血液在脈管內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還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內溉五臟,外濡腠理。”這把心臟與全身血脈的聯繫,血液在經脈中呈迴圈式的運行...
2017-03-07 -
《內經知要》
《內經知要》為醫經著作。二卷。明·李中梓輯注。刊於1642年。 作者以《內經》卷帙浩繁不易卒讀,於是將《黃帝內經》一書的重要內容加以選錄,分為道生、陰陽、色診、脈診、髒象、經絡、治則和病能等類。...
2017-03-07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觀
千百年來,許多仁人志士對長壽養生進行過詳盡的探討和論述。然而,真正從醫學角度對養生之道和長壽之法進行系統論述的,《黃帝內經》則為首創。因此,弄清《黃帝內經》養生觀對於實現長壽之善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017-03-07 -
《內經》中的“六觀”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其中包含了“六觀”的思想,下面向大家詳細闡述。 自然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
2017-03-07 -
《內經》論精神情志養生
當代社會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來愈多,現在疾病譜的改變也充分說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廣泛性。因此,對精神情志方面的養生保健必須引起重視。《內經》認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產生...
2017-03-07 -
《內經》論順應生長規律養生
法於陰陽”是《內經》提出的總體養生原則,具體而言,對外應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宜採取四時養生之法;對內應根據人在每個年齡段生理、心理特點的...
2017-03-07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論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理論淵藪,其主要著作者為黃帝的醫藥顧問岐伯以及岐伯學派的弟子們。《黃帝內經》全書162篇中有40多篇的內容涉及研究人體生命的變化規律,探討衰老的機理,尋找增強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壽...
2017-03-07 -
《內經》對養生學的貢獻
《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時期醫學的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吸取了諸子百家對生命的認識的大量知識,對於養生從理論、原則和方法等,都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從而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1.對生命起源及本質的認...
2017-03-07 -
汗證三法
汗是陽氣蒸化津液,出於體表而成。汗為心液,屬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機體功能活動的表現,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凡異常出汗者皆屬於中醫的“汗證”。汗證是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導致汗液...
2017-03-08 -
《黃帝內經》——慢呼吸最養生
《黃帝內經》曾指出,人體應根據“五十營”調節呼吸節奏。所謂五十營,是指經脈之氣在人體內按一定規律運行,一晝一夜間循行全身五十周。這就強調要採用一種深長而緩慢的呼吸形式,經過換算相當於一呼一吸6.4...
2012-08-31 -
產後保健 產後病之產後汗證
產後汗症包括產後自汗和產後盜汗兩種。產婦于產後出現涔涔汗出,持續不止者,稱為“產後自汗”;若寐中汗出濕衣,醒來即止者,稱為“產後盜汗”。自汗,盜汗均是在產褥期內汗出過多,日就不止為特點,統稱之產...
2016-10-12 -
奇經論治與五臟分證的關係
提出從奇經論治,並不是否定五臟在本病發病中的作用。早在《內經》就有五臟致痿之說,《素問·痿論》指出:肺熱葉焦,發為痿蹙;心氣熱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肝氣熱則筋膜幹,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
2017-03-09 -
黃芪苦酒方(汗證)
汗證是指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不利而引起汗液處泄的病證。根據其臨床表現,汗證又可分為自汗、盜汗、戰汗、絕汗、黃汗等。 治療汗證的藥酒較少,這裡選錄的黃芪苦酒方是治療黃汗的藥酒方。 (《普濟方...
2017-03-09 -
《內經》中涉及飲食養生法
當下很多人都有“脂肪肝”“高血壓”這些“富貴病”,究根結底都是跟飲食習慣有關係。如何才能解決這一難題?從古老的《黃帝內經》中,能夠很好地尋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把其中“飲食養生”內涵總結如下...
2017-03-09 -
《黃帝內經》中飲食養生法
《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飲食養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有關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節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飲食水穀的五種滋味,《內經》稱之為...
2017-03-09 -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十八篇——氣穴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十八篇——氣穴論篇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精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
2015-04-17 -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十五篇——長刺節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十五篇——長刺節論篇。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 深專者刺大髒,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
2015-04-10 -
《內經》:中醫必須以自然為師
大自然的一切是上天賦予我們的產物。大自然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其中蘊育了中醫,也豐富和完善了中醫。中醫著作《內經》明確指出,中醫必須以自然為師,也就是說大自然是中醫偉大的教師。沒有大自然,就沒有中醫...
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