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經》論順應生長規律養生

法於陰陽”是《內經》提出的總體養生原則, 具體而言, 對外應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故宜採取四時養生之法;對內應根據人在每個年齡段生理、心理特點的不同, 如《靈樞·壽夭剛柔》有雲:“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強,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 宜採取順應人自身生長規律養生之法。 《內經》認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體質不同、易患病證也不同。 因此, 應採取具有針對性的養生措施。 具體而言, 《內經》對人生命階段的劃分, 既有以“十歲”為一階段, 又有“女七男八”為一階段,

但基本生理特徵仍離不開“生長壯老已”, 將按照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階段進行養生的闡述。

少年保健

《內經》以“好走”來概括少年兒童的生理特點, 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人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 如《靈樞·天年》雲:“人生十歲, 五臟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說明兒童臟腑功能已經趨於穩定, 根據少年兒童自身的生理病理特點, 往往由於好動, 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有可能導致多動症;或用眼不衛生, 出現近視等眼部疾病;或挑食厭食導致發育遲緩等等, 生活上強調家長的配合, 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進行早期教育, 如《顏氏家訓·勉學》雲:“人生小幼, 精神專利, 長成以後, 見慮散逸, 固須早教, 勿失機也。 ”具體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養生保健。

培養心性:少年時期正處於接受事物最為關鍵的時期, 家長過分的溺愛和縱容, 會給少年兒童帶來諸多的不良影響。 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建立協調的親子關係, 助其心性的良好發展。

戶外鍛煉:《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論》雲:“凡天和暖無風之日, 令母將兒于日中嬉戲, 數見風日, 則血盈氣剛, 肌肉牢密, 堪耐風寒, 不致疾病。 ”鼓勵孩子到戶外活動, 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氣進行體格鍛煉。 一般認為10歲以內兒童, 每天應保證2~3小時的戶外活動, 以游泳、遊戲、短跑、武術、跳繩、球類運動為宜。

科學作息:睡眠對兒童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所以要讓孩子從小養成按時起床和睡眠的習慣, 應讓其自然入睡, 不要養成抱睡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要講究衛生, 逐漸培養其自理能力, 要注意培養正確的坐姿、站姿, 講解衛生保健常識, 預防齲齒、近視眼、沙眼、脊柱變形等發生。

稚嫩之體, 宜保護脾胃:宋代兒科名醫錢乙《小兒藥證直決》指出小兒“五臟六腑, 成而未全……全而未壯”, 具有“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 “稚”即稚嫩之義, 說明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易為外邪所侵。 同時小兒生長旺盛, 對氣血水穀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較多, 但小兒脾胃薄弱, 飲食稍有不節, 便會損傷脾胃。 治療上當以平衡膳食、保護脾胃為主, 用藥則應輕靈, 點到即止。

青年保健

青年期是進入青春期後一個發育高峰, 此時男女第二性征出現, 男子出現遺精, 女子出現月經,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雲:“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男子……二八, 腎氣盛, 天癸至, 精氣溢瀉, 陰陽和, 故能有子。 ”青少年們隨著年齡的增加, 教育層次的提高, 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 此時生活上要注意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心理, 修身養性。 具體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養生保健。

精神調養:進入青春期後, 隨著身體的成長, 青少年心理處於多思、敏感的階段。 孔子雲:“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 ”說明青少年時期要對其進行健康的性教育, 家長要與孩子多做交流與溝通, 尊重孩子的想法, 加強疏導。 同時, 要注意青少年自身性情的陶冶, 使之保持情緒穩定和心境愉悅。

合理飲食:合理的飲食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及學習均十分重要,

但要注意既要營養充足, 又要防止營養過剩。 首先, 科學安排一日三餐, 早餐宜選擇熱量高的食物;午餐要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晚餐則宜清淡。 其次, 少食生冷, 不可暴飲暴食。

加強運動:合理的鍛煉, 不僅可以強壯筋骨, 增強體質, 促進發育, 還可以培養青少年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同時可以減輕學習壓力, 放鬆心情。 這些對青少年都是極為有利的促進因素, 因此要在學習之余加強青少年的運動鍛煉。

盛壯之體, 宜祛邪瀉實:青年時期, 人體氣血充盈, 臟腑健全, 體質盛壯, 精力旺盛, 患病多屬實證。 治療上, 對於少數先天體質不足者來說, 此時是調補後天的絕佳機會, 應健運脾胃, 增強食欲。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青年先天稟賦尚可,又處於身體最強盛的階段,其得病也多為實證,應以祛邪、瀉實為主。

中年保健

中年人是社會家庭的棟樑,一般工作壓力較大,精神多緊張,人體盛極而開始轉衰,故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雲:“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因此,中年人應該更加注重養生,此階段調理對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具有重要的意義。總體來說中年養生當以適度為總原則,具體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養生保健。

適當調補:中年人養生應注意脾胃的調護,應定時定量進餐,戒煙,少飲酒,多吃水果及新鮮蔬菜,少吃鹽。脾胃為“後天之本”,人到中年往往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所以應注重調補,如適當進食山藥、牛肉、羊肉、大棗等以補益脾胃;同時針對中年人工作壓力大,易疲勞,應適當滋補腎氣、強壯腦力,可以服用一些以桂圓、黑芝麻、胡桃、栗子、枸杞子等組成的食療藥膳,但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服用滋補藥物,適度為要。

適度運動:人到中年,對熱量的需求及身體代謝率均開始減少,倘若進食過多,又缺少運動,會使過多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從而堆聚體內引發肥胖。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產生的溫床,因此中年人必須通過適度體育鍛煉來控制體重,比如通過散步、慢跑等既可以增強體質,又可以保持體重的穩定。

適度房事:《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臟腑功能逐漸減弱,引起身體機能的減退。若房事不節制就會更加損傷腎氣,影響身體健康。《千金方》記載行房次數隨年齡增長應減少,其雲:“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精力猶壯者,一月一泄。”一般來說,中年人應減少行房次數,以適應人體臟腑功能的減弱,才有益於身體健康。

轉虛之體,宜扶正祛邪:中年時期,人的身體狀況開始發生變化,臟腑功能逐漸減弱。隨著臟腑生理功能的變化,心理狀態亦出現相應的變化,比如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不能自拔,則會耗傷精氣,損害心神,易引起早衰多病。患病多虛實夾雜。結合中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治療上當以扶正祛邪並舉,祛除實邪的同時注意顧護正氣。

老年保健

老年人由於臟腑功能的進一步衰退,身體往往會逐漸老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亦如《靈樞·營衛生會》雲:“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說明老年人氣血虧虛,肌肉萎縮,氣血運行不暢,臟腑之間不協調,故出現白天多睡,晚上失眠等現象。因此,總體來說老年養生當以調和為總原則,具體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養生保健。

調和起居: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應以安靜祥和、空氣流通、陽光充足者為佳;同時飲食上,因老年人脾胃多不足,故應堅持多樣清淡、軟硬適度、少食多餐為原則,如湯、粥等食物比較適合老年人。在作息上,老年人要生活規律,以保證足夠的睡眠。

調和情志:老年人日常生活應戒斤斤計較,戒爭強好勝,避免大喜、大悲、大怒、大驚、大恐,排除不良情緒的影響,以免氣血逆亂。正如《呂氏春秋》所雲:“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緩之也,畢其數也。畢數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喜、大恐、大憂、大怒、大衰,五者損神則生害矣。”老年人還應該盡可能排除個人的私欲雜念,應心胸寬廣、樂觀豁達、從容冷靜地處理各種矛盾,從而保持家庭的和睦、社會關係的協調。

調和肢體:雖然老年人開始出現身體反應遲鈍,步履蹣跚,但為了減緩肢體臟腑的衰老程度,應堅持鍛煉,適時適量,以達到《呂氏春秋》所雲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還要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不可過激、過強,以免造成不良後果,應以傳統的健身運動為佳,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另外,鍛煉的次數每天一般宜1~2次,時間以早晨日出後為佳,晚上可在飯後1小時以後,持之以恆,才能收穫健康。

衰弱之體,宜補虛扶正:老年人生理特點表現為臟腑功能自然衰退,氣血不足,同時由於老年人社會角色的改變,常產生寂寞、抑鬱、煩躁等不良情緒,其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遭逢不良突發事件,則易於誘發多種疾病。患病多以虛證為主,主要表現為上實下虛之證,如老年人多有腰腎不足,痰唾增多等。結合老年人群的生理、病理特點,治療上當以補虛扶正為主,用藥偏於滋補。

眾所周知,衰老是人類生命進程向前發展的自然規律,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之後,便逐漸進入衰退的過程。《內經》根據人不同生理階段的特性進行養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及指導價值。

增強食欲。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青年先天稟賦尚可,又處於身體最強盛的階段,其得病也多為實證,應以祛邪、瀉實為主。

中年保健

中年人是社會家庭的棟樑,一般工作壓力較大,精神多緊張,人體盛極而開始轉衰,故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雲:“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因此,中年人應該更加注重養生,此階段調理對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具有重要的意義。總體來說中年養生當以適度為總原則,具體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養生保健。

適當調補:中年人養生應注意脾胃的調護,應定時定量進餐,戒煙,少飲酒,多吃水果及新鮮蔬菜,少吃鹽。脾胃為“後天之本”,人到中年往往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所以應注重調補,如適當進食山藥、牛肉、羊肉、大棗等以補益脾胃;同時針對中年人工作壓力大,易疲勞,應適當滋補腎氣、強壯腦力,可以服用一些以桂圓、黑芝麻、胡桃、栗子、枸杞子等組成的食療藥膳,但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服用滋補藥物,適度為要。

適度運動:人到中年,對熱量的需求及身體代謝率均開始減少,倘若進食過多,又缺少運動,會使過多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從而堆聚體內引發肥胖。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產生的溫床,因此中年人必須通過適度體育鍛煉來控制體重,比如通過散步、慢跑等既可以增強體質,又可以保持體重的穩定。

適度房事:《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臟腑功能逐漸減弱,引起身體機能的減退。若房事不節制就會更加損傷腎氣,影響身體健康。《千金方》記載行房次數隨年齡增長應減少,其雲:“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精力猶壯者,一月一泄。”一般來說,中年人應減少行房次數,以適應人體臟腑功能的減弱,才有益於身體健康。

轉虛之體,宜扶正祛邪:中年時期,人的身體狀況開始發生變化,臟腑功能逐漸減弱。隨著臟腑生理功能的變化,心理狀態亦出現相應的變化,比如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不能自拔,則會耗傷精氣,損害心神,易引起早衰多病。患病多虛實夾雜。結合中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治療上當以扶正祛邪並舉,祛除實邪的同時注意顧護正氣。

老年保健

老年人由於臟腑功能的進一步衰退,身體往往會逐漸老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亦如《靈樞·營衛生會》雲:“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說明老年人氣血虧虛,肌肉萎縮,氣血運行不暢,臟腑之間不協調,故出現白天多睡,晚上失眠等現象。因此,總體來說老年養生當以調和為總原則,具體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養生保健。

調和起居: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應以安靜祥和、空氣流通、陽光充足者為佳;同時飲食上,因老年人脾胃多不足,故應堅持多樣清淡、軟硬適度、少食多餐為原則,如湯、粥等食物比較適合老年人。在作息上,老年人要生活規律,以保證足夠的睡眠。

調和情志:老年人日常生活應戒斤斤計較,戒爭強好勝,避免大喜、大悲、大怒、大驚、大恐,排除不良情緒的影響,以免氣血逆亂。正如《呂氏春秋》所雲:“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緩之也,畢其數也。畢數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喜、大恐、大憂、大怒、大衰,五者損神則生害矣。”老年人還應該盡可能排除個人的私欲雜念,應心胸寬廣、樂觀豁達、從容冷靜地處理各種矛盾,從而保持家庭的和睦、社會關係的協調。

調和肢體:雖然老年人開始出現身體反應遲鈍,步履蹣跚,但為了減緩肢體臟腑的衰老程度,應堅持鍛煉,適時適量,以達到《呂氏春秋》所雲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還要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不可過激、過強,以免造成不良後果,應以傳統的健身運動為佳,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另外,鍛煉的次數每天一般宜1~2次,時間以早晨日出後為佳,晚上可在飯後1小時以後,持之以恆,才能收穫健康。

衰弱之體,宜補虛扶正:老年人生理特點表現為臟腑功能自然衰退,氣血不足,同時由於老年人社會角色的改變,常產生寂寞、抑鬱、煩躁等不良情緒,其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遭逢不良突發事件,則易於誘發多種疾病。患病多以虛證為主,主要表現為上實下虛之證,如老年人多有腰腎不足,痰唾增多等。結合老年人群的生理、病理特點,治療上當以補虛扶正為主,用藥偏於滋補。

眾所周知,衰老是人類生命進程向前發展的自然規律,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之後,便逐漸進入衰退的過程。《內經》根據人不同生理階段的特性進行養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及指導價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