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觀

千百年來, 許多仁人志士對長壽養生進行過詳盡的探討和論述。 然而, 真正從醫學角度對養生之道和長壽之法進行系統論述的, 《黃帝內經》則為首創。 因此, 弄清《黃帝內經》養生觀對於實現長壽之善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隨從四時變化規律

《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生死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道。 ”與之相適應, 結合四時變化進行了形象地論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人們應夜臥早起, 在庭院裡多散步, 暢生機, 抒情志。 做到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應賞心悅目, 恬愉和平, 不扼殺勃勃生機, 要適應春陽上升, 氣潛發散的特點, 逆之則傷肝氣;夏三月(立夏至立秋), 陽氣微上, 陰氣微下, 天地氣交, 物生以長, 至夏茂盛, 應夜臥早起, 不以氣候炎熱而怨天, 勿因生活矛盾而煩悶, 心情愉悅, 不隨意發怒, 逆之則傷心;秋三月, 是萬物成熟的季節,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應早睡早起神氣收斂, 不與肅殺秋氣相違逆, 反之亦傷肺氣;冬三月, (立冬至立春), 天寒地凍, 陰氣盛于外, 陽氣伏于內, 應早臥晚起, 避寒保暖, 作息隨陽光起落, 以免陽氣外泄, 適應調養藏氣之理, 逆之傷腎氣。 《黃帝內經》針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特點, 提出的以上養生法適應了四時變化規律, 易於使人和自然產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為務 和於術數

恬淡虛無, 是《內經》以靜養生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要求人們光明磊落, 心無邪念, 摒棄私欲, 對人友愛等。 其養生觀非消極厭世, 而是要“內無思想之患”, 去私心, 重道德, 保持樂觀, 精神內守, “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主張情志安寧, 思想純潔穩定, 精神振奮飽滿, 使真氣和順內收, 從而才能築起穩固的思想防線, 增強機體抵抗能力, 防治疾病發生。

《內經》的和於術數, 就是要人們適當掌握一些養生之術, 如“八段錦”、“太極拳”、“廣步於庭”等, 通過柔和的呼吸, 適中的活動, 來調氣血, 和陰陽, 去病健身, 以達靜養愉快之目的。

飲食有節 不宜偏食

《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 飲食有節是享盡天年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長期過量, 必導致消化不良, 使筋脈瘀滯, 氣血流化失常。 “節”, 還包括飲酒必須適當, 少則益身, 多則敗德損命。 《內經》對此有非常精闢的論述:“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可見飲酒過量對身體的傷害是何等的嚴重。

飲食有規律, 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 它能促進臟腑機制的良好運轉, 反之危害亦大。 《靈樞》五味篇說食物的酸味先入肝, 苦味先走心, 甘味先走脾, 辛味先走肺, 鹹味先走腎。 可見, 酸苦甘辛鹹五味對五臟正常的運轉有著直接的關係, 任何偏食行為都將會增加某一臟腑的負擔。

如不偏食, 調和適度, 則五臟各得其所, 將會為長壽打下良好基礎。

精神內守 心胸開闊

臨床實踐表明, 人的情志與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內經》對於情志的分析更為精到, 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情緒的變化之所以能傷及內臟, 《素問·舉痛論》有明確的論述:“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思則氣結。 ”可見不良情緒能使臟腑氣血出現異常, 使五臟運行失去平衡, 導致疾病發生。 因此, 要有一個好的身體, 就需要恬愉知足, 精神內守。 理解別人, 善待自己。

總之,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內容之翔實, 經驗之豐富, 論述之具體, 是一篇文章難以概括的, 然而, 它的順四時規律, 以恬愉為務, 飲食合理, 守精神,

闊心胸的精闢論述, 已為我們提供了良好養生觀, 勤學多練必會獲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