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內經》論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出自《素問·寶命全形論》, 其強調“治神”是針刺的關鍵。 這種治神為先的原則, 是中醫針灸療法的特色之一, 同時也反映了中醫疾病診療觀中以人為本的治療思想。 以下從其產生、精神實質等方面進行論述。

產生

內經》中“神”的概念十分豐富。 《靈樞·天年》雲:“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 榮衛已通, 五臟已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 乃成為人。 ”《靈樞·本神》雲:“兩精相搏謂之神。 ”人之生源于父母之精, 神在兩精相合形成新生命體的同時也產生, 即“形具而神生”。 神是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 其存在與產生以形體為基礎,

由精、血、氣化生, 又統馭著精、血、氣及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 是生命活動的主宰。

經絡既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又是維持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資訊系統, 還是氣血運行的重要途徑, 故經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靈樞·經脈》雲:“經脈者, 所以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說明以通調經脈治療疾病, 凸顯了以調經為主要治療機理的各種療法, 強調了針灸等在臨床治療學中的地位。

古人在長時期的針灸臨床實踐中觀察到針灸通過調動經氣從而獲取治病療效, 由此強調促使經氣發揮調節效應者, 為人之神。 因此, 在形神一體觀的指導下,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是在針灸臨床方面重神氣思想的概括與總結。

精神實質

《內經》認為,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針灸療法的精神實質包含兩方面:一是醫者自身知神治神, 二是病者必須以神應之。

其一, 治醫者之神。 醫者是實施針刺的主體, 醫生之神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馬蒔注雲:“蓋人有是形, 必有是神, 吾當平日欲全此神, 使神氣既充, 然後可用針以治人也。 ”吳崑注雲:“專一精神, 心無他務, 所謂神無營於眾物是也。 ”筆者認為, 二者宜合參。 醫生進針前, 先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 要聚精會神, 專心致志, 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針上, 細心體察疾病的虛實, 把握最佳診治時機。 應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雲:“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 ”並且需要觀察治療過程中患者經脈之氣的變化,

及時調整針刺手法, 即《素問·寶命全形論》所指出的“如臨深淵, 手如握虎, 神無營於眾物”。 經氣應針後, 當不失機宜。 無論針刺深淺、穴位遠近, 皆應小心謹慎如臨深淵, 運針不釋如手握虎, 精神專一, 貫注針下。 同時, 必須使病人神情安定, 意守針感, 進而取得《素問·保命全形》所雲之“和之者若響, 隨之者若影”的治療效果。 故在針灸臨床中, 醫生必須先治其神, 後調其氣, 使神氣相隨, 手法形神合一, 方能針刺得氣取效。 正如《靈樞·終始》雲:“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塞牖, 魂魄不散, 專意一神, 精氣之分, 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氣至乃休。 ”

其二, 病人之應神。 《素問·五臟別論》曾雲:“拘於鬼神者,

不可與言至德。 惡于針石者, 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 病必不治, 治之無功矣。 ”強調了病人之神對於治療的重要性。 由此“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也提出了對病人的要求, 務必使患者安神定志, 醫生須以病人為本, 標本相得。 《內經》強調患者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如《素問·湯液醪醴論》雲:“病為本, 工為標, 標本不得, 邪氣不服”, “精神不進,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 ”為此, 治療疾病要首先瞭解病人的思想動態和心理活動, 使病人解除顧慮, 穩定情緒, 樹立信心, 積極配合, 如此心神安, 血氣和, 經氣易至, 見效快捷。 對於個別精神高度緊張、情緒波動不定的病人, 應暫時避免刺灸, 以防神氣散亡, 造成不良後果, 當待其神志安寧時, 方可施治,
如《靈樞·終始》雲:“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 乃刺之。 ”《靈樞·本神》亦雲:“是故用針者, 必察觀病人之態,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得失之意也。 ”其次, 制神導氣, 令氣易至。 《靈樞·行針》曰:“其神易動, 其氣易往。 ”施術過程中醫生應當密切觀察病人的神態及其對針灸的反應, 通過控制病人精神的方法, 使病人排除雜念, 入靜守神, 引導經氣直達病所。 目為心神之使, 通過醫患眼神的交流, 可達調整和控制病人神氣, 促進經氣運行的目的。 如《素問·針解》所說:“必正其神者, 欲瞻病人目制其神, 令氣易行也。 ”《靈樞·官能》亦雲:“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 可使導引行氣。 ”目前有用入靜誘導法, 誘發“氣至病所”, 即與此有關。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