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 人亦應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 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 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 萬物方生。 未出地者, 命曰陰處, 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 陰為之主。 故生因春, 長因夏, 收因秋, 藏因冬。 夫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 其在人者, 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 名曰少陰;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太陽根起于至陰,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太陰之前, 名曰陽明。 陽明根起于厲兌, 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 名曰少陽。 少陽根起于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 陽明為闔, 少陽為樞。 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浮, 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 內者為陰。 然則中為陰, 其沖在下, 名曰太陰, 太陰根起于隱白, 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 名曰少陰, 少陰根起于湧泉, 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 名曰厥陰, 厥陰根起於大敦, 陰之絕陽, 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太陰為開, 厥陰為闔, 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沉, 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 積傳為一周, 氣裡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