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內經》對五臟氣機輸布的認識

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特性是通過臟腑的生理活動所體現的。 人的生命活動, 即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可見, 氣的升降出入須協調平衡, 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素問·禁刺論》雲:“肝生於左, 肺藏於右, 心部於表, 腎治於裡, 脾為之使, 胃為之市。 ”此處所言, 即從氣機輸布運行論五臟功能特點。 氣機輸布運行是五臟功能的重要特徵, 肝氣從左生升, 肺氣從右肅降, 相反相成;心屬火性炎散其氣布於表, 腎屬水性內沉其氣治於裡;脾主運化如信使之運行不息,

胃主受納如市之百物彙聚。 具體分析如下。

肝生於左, 肺藏於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張介賓注:“陽左而升, 陰右而降。 ”即說明就自然界而言, 左為天地之氣升發之途, 右為天地之氣收降之路, 故稱左右是陽升陰降的道路。 比擬於人體, 亦是如此。

“生”之本義, 《玉篇》謂“起也”, 王冰注:“生, 動出也。 ”張介賓曰肝木主“發生”。 顯然, 生, 即生髮上升之意。 肝生於左, 說明人體升發之氣由左上升, 歸肝所主。 其臨床意義在於, 肝病多見左側部位的疾病, 如《素問·刺熱》“肝熱者左頰先赤”;《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肝脈微急為肥氣, 若覆杯”;《難經》認為肥氣的部位在左脅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肝咳者, 其狀左脅痛”。

同樣, 肺藏於右的實質,

是通應金、秋的生理特性, 說明人體肅降之氣由右下降, 歸肺所主。 其臨床意義在於說明, 肺病多表現為右側部位的病變特徵, 如《素問·刺熱》說:“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陳複正《幼幼集成》言“右頰配肺”, “以候髒氣之強弱耳”;《難經·五十六難》認為“肺之積, 名曰息賁, 在右脅下, 覆大如杯, 久不已, 令人灑淅寒熱, 喘咳, 發肺壅”。 同時, 亦有人認為此句對髒氣位置的描述是“河圖”象數模式在醫學中應用的體現。

心部於表, 腎治於裡

有從屬性上注解, 認為表裡為陰陽之意, 如張志聰注:“心為陽髒而主火, 火性炎散, 故心氣分佈於表;腎為陰髒而主水, 水性寒凝, 故腎氣主治於裡。 ”亦有人從解剖位置上理解, 認為表裡為外內、上下, 如馬蒔注:“心屬陽,

居於膈上, 故心部於表;腎屬陰, 居於膈下, 故腎治於裡。 心為五臟部主, 故稱曰部;腎間動氣內治, 故稱曰治。 ”《素問·太陰陽明論》雲:“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可說明此句經文是指心為陽髒, 位居膈上, 其性屬火, 其氣部於表;腎為陰髒, 位居於下, 其性屬水, 藏精而主內。 朱震亨在《格致餘論·臌脹論》中提到:“心肺之陽降, 肝腎之陰升。 ”以水火而言, “心為火居上, 腎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 無有窮己”。

心腎功能正常, 互相協調, 保持動態平衡, 就稱為“心腎相交”, 也叫做“水火既濟”。 升降失常, 則出現各種病證, 當治以恢復水火升降之常。 如用治心火偏亢, 心腎不交之怔忡、失眠的交泰丸, 方出《韓氏醫通》, 由黃連、肉桂心兩味藥物組成,

共奏交通心腎, 清火安神之功。

而皮膚感知覺異常的表病多從清心開竅來論治, 療效確切。

脾為之使, 胃為之市

“之”指五臟。 趨走不息謂之使, 百物聚集謂之市, 如高世栻雲:“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以灌四旁, 故脾為之使。 胃為水穀之海, 眾物所聚, 故胃為之市。 ”由於使、市也就是暢通無阻之意, 可引申為轉樞, 故後世醫家將此引申為脾胃的轉樞功能, 即脾胃有轉樞五臟氣機的作用。 肝升肺降, 心表腎裡, 脾胃居於中焦以轉樞, 如此臟腑氣機輸布構成了一個動態的、連續的、完整的系統, 而這個系統中脾胃位居中焦、有升有降、通連表裡內外上下, 是其關鍵, 不僅幫助各髒氣機輸布, 也制約各髒氣機的過度升降, 而且維持其和諧狀態, 起著調度、協調的作用。

由於脾胃對人體五臟之氣的這種轉樞、斡旋作用, 一方面脾胃之病可以表現為五臟氣機的升降失常, 黃元禦在《四聖心源》中所說:“中氣衰則升降窒, 腎水下寒而精病, 心火上炎而神病, 肝木左鬱而血病, 肺金右滯而氣病。 神病則驚怯而不寧, 精病則遺泄而不秘, 血病則凝瘀而不流, 氣病則痞塞而不宣。 四維之病, 悉因於中氣。 中氣者, 和濟水火之機, 升降金木之軸。 ”中氣一病, 則氣血精神無所不病。

另一方面, 五臟氣機升降失常的病證, 往往可以通過治療脾胃而獲效。 周慎齋《慎齋遺書》所謂:“諸病不愈, 必尋到脾胃之中, 萬無一失。 ”如李東垣《醫學發明·兩腎有水火之異》中三才封髓丹(天門冬、熟地、人參、黃柏、砂仁、甘草)為“降心火, 益腎水”而設,而制方則苦寒與辛甘溫並用,用黃柏之苦寒堅腎清火,天門冬、熟地滋腎陰,人參、甘草溫補脾胃,用砂仁行脾胃之氣。其人參、砂仁、甘草的用藥目的,在於通過脾胃之氣的健運,使腎精下泄之證得以治療。本方不單可治遺精、下泄之證,凡屬心腎不交,水火不濟的病證,皆可使用。故《蒲輔周醫療經驗》中治療口瘡時,藥味雖有加減變化,但“皆用補土伏火之封髓丹”。汪訒庵《醫方集解》載七氣湯,治療“七情氣郁……胸滿喘急”證,即肝氣鬱結不升、肺氣失降的喘證,但其用藥為半夏、厚樸、茯苓、紫蘇、生薑、大棗。根據1990年版《中藥大辭典》,方中除紫蘇、生薑,其餘均非升肝氣、降肺逆之品,而是皆入脾胃之經。考其用藥目的,亦不外通過脾胃之氣的調暢,而使木氣得疏,金氣得降。其他如《傷寒論》桃花湯治療少陰虛寒、下利膿血,用甘草、粳米補益中氣,柯韻伯《傷寒來蘇集》雲:“故此制方,不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又全賴乾薑轉旋,而赤石脂、粳米得收平成之績也”;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不僅將黃疸歸入陽明經病中,而且在治療的主要方藥茵陳蒿湯中用大黃行胃腑之氣,等等,其原理皆為通過調脾胃之氣治療五臟氣機運行失常。

益腎水”而設,而制方則苦寒與辛甘溫並用,用黃柏之苦寒堅腎清火,天門冬、熟地滋腎陰,人參、甘草溫補脾胃,用砂仁行脾胃之氣。其人參、砂仁、甘草的用藥目的,在於通過脾胃之氣的健運,使腎精下泄之證得以治療。本方不單可治遺精、下泄之證,凡屬心腎不交,水火不濟的病證,皆可使用。故《蒲輔周醫療經驗》中治療口瘡時,藥味雖有加減變化,但“皆用補土伏火之封髓丹”。汪訒庵《醫方集解》載七氣湯,治療“七情氣郁……胸滿喘急”證,即肝氣鬱結不升、肺氣失降的喘證,但其用藥為半夏、厚樸、茯苓、紫蘇、生薑、大棗。根據1990年版《中藥大辭典》,方中除紫蘇、生薑,其餘均非升肝氣、降肺逆之品,而是皆入脾胃之經。考其用藥目的,亦不外通過脾胃之氣的調暢,而使木氣得疏,金氣得降。其他如《傷寒論》桃花湯治療少陰虛寒、下利膿血,用甘草、粳米補益中氣,柯韻伯《傷寒來蘇集》雲:“故此制方,不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又全賴乾薑轉旋,而赤石脂、粳米得收平成之績也”;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不僅將黃疸歸入陽明經病中,而且在治療的主要方藥茵陳蒿湯中用大黃行胃腑之氣,等等,其原理皆為通過調脾胃之氣治療五臟氣機運行失常。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