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的各個篇章中都蘊含了豐富的病機理論, 《內經》以邪正盛衰、陰陽失調、升降失調闡釋病變的基本機理, 提出了著名的“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以及“百病皆生於氣”的學術論斷。 《素問·至真要大論》是《內經》中唯一明確提出“病機”的篇章, 該篇中對臨床常見症狀的病機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其中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則明確指出了《內經》分析病機的方法。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分析病機, 首先要做到“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找尋主病之因。 而主病之因找尋的主要方法是:以疾病表現之象為物件,
在病因方面, 《內經》用六氣加以概括,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雲:“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 以之化之變也。 ”而六氣各自的特性特點又不同, 所致疾病的表現也各異, 因此, 根據六氣的特性對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分析, 就可以探求病變發生的原因, 從而指導治療。 如火性炎上, 有上沖之勢, 故病象若見有逆而沖上之象的則認為大多是火盛之因, 如嘔吐、呃逆、噦、咳喘、氣上沖胸等, 病機十九條以“諸逆沖上, 皆屬於火”概之。
在病位方面, 《內經》認為五臟是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總概括, 而五臟又分屬五行, 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特點, 故雖然病變之象千差萬別, 但總能根據五臟之性來分別歸屬判斷, 確定五臟之病位, 進而治療。 如腎位居北方, 五行屬水, 其性為寒, 而寒又主收引、凝斂, 故病變之象見有軀體蜷縮、肢體不伸、關節拘攣者, 大多歸屬於腎, 正所謂病機十九條中的“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當然, 這裡的五臟指的是五臟系統, 包括各自所主的腑、體、竅、華、經脈等, 各自的功能所主也不單一, 判斷某髒的哪個系統層次、哪方面功能異常,
《內經》這一分析病因、病位的方法, 實為後世病因辨證、五臟辨證的雛形, 也為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有者”、“無者”歷代注家大致有四種解釋:一是症狀的有無;二是氣候有無寒熱溫涼燥的變化;三是“有者”為實, “無者”為虛;四是“有”指經文中已經有明確論述的, “無”指經文中未述及的。 綜合原文語境及臨床實踐考察, 第一種解釋較為合理。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意為有此症狀或無此症狀的, 均要求探求其所以然, 並對臨床出現的症狀,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明確真相, 明確病機。 其中, 這裡的第一個要求是對某種病象是否出現必須準確判斷, 即到底是“有”還是“無”,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意在強調虛實辨證, 是分析病機的重要環節, 也是臨床診治的重要前提。 《素問·通評虛實論》雲:“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這裡的“邪氣”可以理解為一切致病因素, 包括六淫以及滯氣、瘀血、痰飲、積食、諸蟲等。 “精氣”即正氣, 包括營衛、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以及精血、津液等在內, 其中任何一種損耗, 都可形成正氣的虛弱。
大家知道, 疾病的發生, 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凡邪氣強盛的屬於實證, 正氣虛弱的屬於虛證。 但不能把“邪氣盛”和“精氣奪”割裂開來理解, 因為臨床上虛實常常同時存在。 從發病學角度而言,《素問·評熱病論》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所以能入侵人體,則是因為有正虛之隙可乘。而在疾病的恢復階段,可能邪氣表現得已不明顯,滯氣、瘀血、痰飲、積食等病理性產物亦不可忽視。因此,《內經》所言虛實,是建立在對正邪力量對比上的綜合判斷之上的,是對病象的主要方面的概括總結,臨床病證並無單純的實證與單純的虛證,而且虛與實也是相對的、動態變化的,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另外,《素問·調經論》還有“血氣離居,一實一虛”之說,其主要著眼點在於經脈中氣血的輸布失調,氣血所並之處為實,氣血所離之處為虛,以氣血有無為評判標準,這又是運用經絡理論治病的各種療法,如針刺、艾灸、按摩等的理論基礎。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我們一旦判定並給予解決,則疾病問題亦可迎刃而解,因此,判斷虛實是分析病機的重要方法,後世八綱辨證中專有“虛實辨證”,也是以說明它的重要性。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
氣宜,指六氣的循序主時;無失氣宜,即要求我們審察、分析病機要從六氣主時出發,而治療時亦不要違背六氣主時的規律,是中醫診治因時觀點的反映,也是重視“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念的體現。這裡的六氣主時,從某種角度而言也可理解為季節變化,而《內經》認為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甚大。
首先,季節氣候變化是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結果,而陰陽消長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陽盛病“能冬不能夏”,陰盛病“能夏不能冬”。
其次,各季節、各主氣之時有自己的主氣,若淫盛太過,則可見季節多發病,或伏而至下一季節發病;若主氣不及,則可見他氣或乘或侮而發病。
再次,五臟與各季節存在著通應關係,故季節的變化,也對各臟腑病變產生著重大影響,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素問·髒氣法時論》雲:“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現代研究也表明,各種氣象因素,包括氣溫、氣壓、濕度、風速等對人體的病理過程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冷鋒”、“低氣壓”等氣候狀況可以促使心絞痛病證的惡化,“高濕度”氣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發作,“氣壓降低伴高濕”天氣可導致多發性關節炎的復發,“不穩定冷空氣及逆溫層”氣候可加重支氣管哮喘的發作, “濕熱”氣候可加重胃潰瘍的發病等。
正是由於季節氣候變化對疾病有重要影響,所以作為分析病機的方法,《內經》提出“無失氣宜”,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從發病學角度而言,《素問·評熱病論》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所以能入侵人體,則是因為有正虛之隙可乘。而在疾病的恢復階段,可能邪氣表現得已不明顯,滯氣、瘀血、痰飲、積食等病理性產物亦不可忽視。因此,《內經》所言虛實,是建立在對正邪力量對比上的綜合判斷之上的,是對病象的主要方面的概括總結,臨床病證並無單純的實證與單純的虛證,而且虛與實也是相對的、動態變化的,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另外,《素問·調經論》還有“血氣離居,一實一虛”之說,其主要著眼點在於經脈中氣血的輸布失調,氣血所並之處為實,氣血所離之處為虛,以氣血有無為評判標準,這又是運用經絡理論治病的各種療法,如針刺、艾灸、按摩等的理論基礎。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我們一旦判定並給予解決,則疾病問題亦可迎刃而解,因此,判斷虛實是分析病機的重要方法,後世八綱辨證中專有“虛實辨證”,也是以說明它的重要性。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
氣宜,指六氣的循序主時;無失氣宜,即要求我們審察、分析病機要從六氣主時出發,而治療時亦不要違背六氣主時的規律,是中醫診治因時觀點的反映,也是重視“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念的體現。這裡的六氣主時,從某種角度而言也可理解為季節變化,而《內經》認為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甚大。
首先,季節氣候變化是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結果,而陰陽消長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陽盛病“能冬不能夏”,陰盛病“能夏不能冬”。
其次,各季節、各主氣之時有自己的主氣,若淫盛太過,則可見季節多發病,或伏而至下一季節發病;若主氣不及,則可見他氣或乘或侮而發病。
再次,五臟與各季節存在著通應關係,故季節的變化,也對各臟腑病變產生著重大影響,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素問·髒氣法時論》雲:“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現代研究也表明,各種氣象因素,包括氣溫、氣壓、濕度、風速等對人體的病理過程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冷鋒”、“低氣壓”等氣候狀況可以促使心絞痛病證的惡化,“高濕度”氣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發作,“氣壓降低伴高濕”天氣可導致多發性關節炎的復發,“不穩定冷空氣及逆溫層”氣候可加重支氣管哮喘的發作, “濕熱”氣候可加重胃潰瘍的發病等。
正是由於季節氣候變化對疾病有重要影響,所以作為分析病機的方法,《內經》提出“無失氣宜”,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