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內經論六淫致病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幹,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瀉”, 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六淫致病的臨床表現特徵的描述。 一般來說, 自然界有四時五行的變化, 產生寒熱燥濕風的不同氣候, 寒熱燥濕風的太過傷人便是六淫邪氣。 風氣太過, 可導致多種以動搖為特徵的病證, 如肢體動搖震顫或頭目眩暈;燥邪太過, 則津液乾涸, 導致孔竅皮毛乾燥, 尿少便幹;火熱太過, 可引起營氣壅滯肉理, 聚為癰瘍紅腫;寒邪太過, 損傷陽氣, 陽氣不行, 聚水成為浮腫;濕邪太過, 脾被濕困, 失於健運, 升降失常, 水穀不分而致泄瀉稀溏,

故濡瀉又稱濕瀉。

首先,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幹,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瀉”提出了不同的病因可導致不同的病證。 風熱燥寒濕本是自然界氣候變化要素, 其太過各有徵象, 而其致病則顯示相應病象。 這裡的動、腫、幹、浮、濡瀉就是其相應的病象。

其次, 根據病象, 探求病因病理, 即提出了病因辨證的觀點, 這對臨床分析病機以及確立治法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裡的病因辨證的要點, 強調的病因不僅僅是外界的寒熱燥濕風的不同氣候即六淫, 而且還指人體內部產生的類似寒熱燥濕風的病因病理, 故又稱“內生六氣”, 後世稱之為“六氣為病”的病機學說。 如將動搖振顫等症狀視為內風之象, 將津液乾涸的表現歸為內燥所生等,

均是對原文的運用。 當然, 臨床上對病象的判斷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以“風勝則動”為例, 其“動”象的判斷, 主要遵循兩點:一是“不動而動”, 即人體正常無動象的部位出現了異常動象, 如筋肉跳動、面肌抽動等;二是“動而太過”, 即人體正常活動的部位, 出現了異常太過的動象, 如頭部搖動、四肢抽搐痙攣、四肢震顫、哮喘等。 上述異常動象即可從風考慮。 又如燥的判斷, 以孔竅皮毛乾燥、皮膚皸裂、口乾舌燥、尿少便幹為主, 但熱象不明顯, 即無尿黃、痰黃、舌紅苔黃等症, 否則就應從熱傷津液來考慮, 而並非屬燥。

最後, 根據病因, 審因論治, 正所謂“治病求本”。 這裡應注意的是, 當分清病因屬外還是屬內, 因屬六淫的治療方法與“內生六氣”的治法是不同的。

如屬外風所致的咽癢、陣發性咳嗽, 當以發散外風為主;而屬內風所致的哮喘咳嗽, 則當以平肝熄風為要。 在此基礎上再宣降肺氣, 止咳平喘。 而燥屬秋季主氣, 五行為金, 氣主收降, 燥的病象是由氣機收降失常, 津液不布所致, 故應用辛苦溫之品以發散, 《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素問·藏氣法時論》“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 致津液, 通氣也”則是很好的治療指南, 臨床用杏蘇散(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杏仁、生薑、橘皮等)、桑杏湯(桑葉、杏仁、豆豉、浙貝、沙參、梔子皮、梨皮)治燥也正是其運用。 至於內燥的治療, 則應根據症狀, 辨別臟腑, 進行治療。

六淫致病, 風寒熱濕燥火之中濕邪相對更為複雜多變,

後世對“濕勝則濡瀉”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發揮。 如沈金鏊《雜病源流犀濁·瀉泄源流》言:“濕勝則飧泄, 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 雖皆能為病, 苟脾強無濕, 四者均不得而幹之, 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 而未有不源於濕者也。 ”強調治泄當首先調脾祛濕。 並且, 由於祛除濕邪有多種不同的途徑, 而導致臨床治療濕邪的方法和組方各有不同。 如健脾以運濕、苦溫以燥濕、淡滲以利濕、芳香以化濕、助陽以溫化寒濕、苦寒以清泄濕熱等。 今重點介紹以下幾個。

健脾運濕以治瀉:李中梓《醫宗必讀·瀉泄》雲:“脾土強者, 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泄。 ”由於脾能運化水濕, 因此諸補脾健脾的方藥, 多數均有治療泄瀉的功能, 如《和劑局方》記載的參苓白術散(白扁豆、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四君子湯(人參、甘草、茯苓、白術),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的異功散(四君子加陳皮), 李東垣《脾胃論》中的補中益氣湯(黃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白術)等, 均有治療脾氣虛泄瀉的作用。

苦溫燥濕以治瀉:《素問·至真要大論》言:“濕淫於內,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和劑局方》中的平胃散, 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所至的厭食、嘔吐、泄瀉, 方中的蒼術、厚樸均為苦溫之劑;藿香正氣散用於外感風寒, 內傷濕滯的泄瀉, 使用苦溫的陳皮、半夏、厚樸;《醫方考》中的六和湯治療濕傷脾胃的霍亂吐瀉, 使用砂仁、半夏、厚樸等。

苦寒以清泄濕熱:苦寒藥則用於治療濕熱性泄瀉, 如《傷寒論》中葛根芩連湯治療熱性泄瀉,用黃芩、黃連;《霍亂論》中連樸飲治療濕熱內蘊的霍亂吐利,用黃連作主藥,等等。

溫陽化濕以治瀉:濕為陰邪,得陽則化,因此,通過溫陽助陽之藥溫化寒濕,可以起到利止瀉停的作用。如《內科摘要》中治療五更瀉的四神丸,藥物組成為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紅棗,方中補骨脂、吳茱萸均系大溫之品,具有溫補陽氣的作用。《傷寒論》中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真武湯(附子、生薑、茯苓、芍藥、白芍)等均可治療少陰病下利清穀,可看作是溫陽化濕治療泄瀉的具體應用。

淡滲利濕以治瀉:張介賓《景嶽全書·瀉泄》言“凡泄瀉之病,多由水穀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水穀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後世有“利小便而實大便”之說。以此方法治療瀉下的典型方藥為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五苓散,認為此方不僅可治療膀胱蓄水證,尚可治療霍亂、吐瀉交作之證。明代朱丹溪以五苓散和平胃散組成胃苓湯,治療中暑傷食的腹痛泄瀉。《傷寒標本》用滑石、甘草組成的六一散治療感受暑濕的吐利泄瀉,其原理亦在於此。

綜上所屬,雖然各家論述不同、方藥各異,但是無不源于《黃帝內經》中“濕勝則濡泄”為理論。由此及彼,我們應該看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對中醫理論產生的巨大影響,為中醫病因病機理論、辨證論治思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當然,《內經》中關於六淫致病的論述還有很多,大家都應該認真研讀、仔細揣摩。

如《傷寒論》中葛根芩連湯治療熱性泄瀉,用黃芩、黃連;《霍亂論》中連樸飲治療濕熱內蘊的霍亂吐利,用黃連作主藥,等等。

溫陽化濕以治瀉:濕為陰邪,得陽則化,因此,通過溫陽助陽之藥溫化寒濕,可以起到利止瀉停的作用。如《內科摘要》中治療五更瀉的四神丸,藥物組成為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紅棗,方中補骨脂、吳茱萸均系大溫之品,具有溫補陽氣的作用。《傷寒論》中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真武湯(附子、生薑、茯苓、芍藥、白芍)等均可治療少陰病下利清穀,可看作是溫陽化濕治療泄瀉的具體應用。

淡滲利濕以治瀉:張介賓《景嶽全書·瀉泄》言“凡泄瀉之病,多由水穀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水穀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後世有“利小便而實大便”之說。以此方法治療瀉下的典型方藥為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五苓散,認為此方不僅可治療膀胱蓄水證,尚可治療霍亂、吐瀉交作之證。明代朱丹溪以五苓散和平胃散組成胃苓湯,治療中暑傷食的腹痛泄瀉。《傷寒標本》用滑石、甘草組成的六一散治療感受暑濕的吐利泄瀉,其原理亦在於此。

綜上所屬,雖然各家論述不同、方藥各異,但是無不源于《黃帝內經》中“濕勝則濡泄”為理論。由此及彼,我們應該看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對中醫理論產生的巨大影響,為中醫病因病機理論、辨證論治思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當然,《內經》中關於六淫致病的論述還有很多,大家都應該認真研讀、仔細揣摩。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