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毒壅結型流注
治療方法: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東加減;膿成時,加當歸、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排膿托毒;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服。 證候表現:發病前有疔瘡、癰、癤等病史。四肢或軀幹有一處或數處肌肉疼痛,腫脹焮熱,腫塊色白或微
2017-03-04 17 -
腓發病的病因與臨床表現
依《外科心法》,腓發,此證發於腓,即小腿肚.其病因為下何者濕熱下注,血澀氣阻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腎水足,膀胱積熱傷26依《外科心法》,表虛之人,感受風邪,致起粟瘡作癢,久而瘥,膚如蛇皮者,宜常服下。 病因 一般認為系結核病在皮膚上的一種表
-
腓發病的診斷與治療
一、診斷 多見於青年女性對稱性分佈於小腿中下部屈側,間有侵及股部或其他部位者經過緩慢,多發生於春秋季,皮疹初起為豌豆或蠶豆大的堅韌活動的皮下結節,逐漸增大可達核桃至雞卵大,表皮因受壓而緊張,顏色由潮紅變為暗紅或青紅浸潤明顯有結核病史或伴
-
鎖喉癰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熱毒聚結結喉處紅腫繞喉,堅硬灼熱疼痛,腫勢蔓延;壯熱,口渴,頭痛頸強,吞咽困難;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或洪數。 辨證分析:外感風溫挾痰熱之邪,內因肺胃積熱,痰熱毒邪壅積於結喉,故紅腫堅硬,灼熱疼痛;風溫熱毒與正氣相搏,
-
鎖喉癰的病因與診斷
“癰之大者名發。”說明發的病變範圍較癰為大。故一般把來勢迅猛而病變範圍大於癰的外瘍稱之為發。《外科精義》雲:“夫五發者謂疽發於腦、背、肩、髯、鬢是也。”其特點是在皮膚疏鬆的部位突然紅腫蔓延成片,灼熱疼痛,紅腫以中心最為明顯,而四周較淡,
2017-03-04 14 -
流痰的鑒別與診斷
多發于兒童與青少年。常可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尤以肺結核最多。發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為下肢髖、膝、踝關節,其次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關節間。一般多單發。 初期:骨內雖有病變,但外形症狀不明顯,不紅不熱,也不腫脹,僅覺患處隱隱酸痛,繼
-
流痰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陽虛痰凝患部隱隱作痛.不紅不熱,腫脹不顯,繼而關節活動障礙,動則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減退,畏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辨證分析:陽氣不足,氣血虧損,風寒痰濁之邪乘虛侵入筋骨,使骨骼氣血失和,寒痰凝集,瘀阻不
-
流痰的病因病機
流痰是發生在骨與關節間的慢性化膿性疾病。因其成膿後,可在病變附近或較遠的空隙處形成膿腫,破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外科醫案彙編》雲:“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為流痰。”本病的特點是好發於骨與關節,病
-
濕寒氣凝型流痰
病因病機:蜣螂蛀由痰氣凝。(注)由濕痰、寒氣凝滯而成。 證候表現:指節堅腫蟬肚形,初起不疼久方痛。(注)此證多生於體虛人手指骨節,初起不紅不熱不痛,漸次腫堅,形如蟬肚,屈伸艱難,日久方知木痛。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八(卷)·手
2017-03-04 10 -
肝膽憂恚型流痰
治療方法:護膜散。 病因病機:淵疽肝膽憂恚成。(注)此證因憂恚太過,以致肝膽兩傷而成。 證候表現:生於肋下硬腫疼。(注)生於肋下,初起堅硬,腫而不紅,日久方潰。 治則治法:內外治法,皆同肋疽。 處方:凡肋、胸、脅、腰、腹空軟之處發癰疽者
2017-03-04 10 -
胃氣虛滯型流痰
治療方法:香砂六君子湯。 證候表現:肋條骨間生疽,脈弱作嘔。 病因病機:此胃虛也。 處方:宜服香砂六君子湯補之。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七(卷)·肋部(篇) 原文:脈弱作嘔此胃虛也,宜服香砂六君子湯補之。
-
肝火鬱結型流痰
病因病機:肋疽始發屬肝經,火毒鬱怒結腫形。(注)由肝經火毒鬱怒結聚而成。 證候表現:紫痛梅李甚如碗,急宜針砭免內攻。(注)生於肋條骨間。初如梅李,漸大如盅,色紫焮痛,連及肩肘。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 療法:急宜針砭免內攻。
2017-03-04 10 -
氣血兩虛型流痰
治療方法:人參養榮湯、蟾酥餅子、陀僧膏。 病因病機:若失於調治。 證候表現:腫處漸漸腐爛,腫如潰水,淋瀝不已,腫仍不消。然在骨節之處,潰久大洩氣血,每成瘡癆之證。 處方:宜豫服人參養榮湯補之,外貼蟾酥餅子,陀僧膏蓋之。 出處:《外科心法
-
陰虛火旺型流痰
治療方法:清骨散加減。 證候表現:破潰後流膿稀薄,夾有敗絮樣物,形成竇道;伴午後潮熱,顴紅,夜間盜汗,口燥咽幹,食欲減退,心悸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素體精氣虧損,病後蘊熱傷陰,潰後流膿耗傷陰血,皆可致陰液虧損,陰虛生內熱
2017-03-04 10 -
痰化熱釀型流痰
治療方法:托裡消毒散加減。 證候表現:膿局部腫脹明顯,膚色轉紅,膿腫形成,按之應指;身熱朝輕暮重;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病因病機:風寒痰濕之邪蘊久化熱,熱邪蝕骨腐肉而成膿腫;精氣不足,故雖已化熱,而呈潮熱;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為
-
陽虛痰凝型流痰
治療方法:陽和東加減。 證候表現:患部隱隱作痛,不紅不熱,腫脹不顯,繼而關節活動障礙,動則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減退,畏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病因病機:陽氣不足,氣血虧損,風寒痰濁之邪乘虛侵入筋骨,使骨骼氣血失和,寒痰凝
-
足底疔病證簡介
足底生疔,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腫,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頭痛發熱,或嘔吐噁心,煩躁悶亂。此由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蘊結而成。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凡患此者,多有紅絲至臍,須看明,急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之
2017-03-04 13 -
託盤疔病證概述
託盤疔發生于手掌心勞宮穴處,腫形如託盤之狀,又名掌心毒。 疔瘡疾患之一。因疔在掌心,影響病者的手勢,常如託盤狀,故名。又稱“掌心毒”。是由心與心包絡二經火毒熾盛而生。疔小根深,腫痛劇烈,甚至可腐爛掌部筋骨,並有寒熱交作,不思飲食等症。
2017-03-04 12 -
丹毒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風熱毒蘊發於頭面部,皮膚掀紅灼熱,腫脹疼痛,甚至發生水皰,眼胞腫脹難睜;伴惡寒發熱,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風熱毒邪犯上,與血分熱邪蘊結,鬱阻肌膚,故見頭面部皮膚掀紅灼熱,甚則發生水皰;經絡阻塞,氣血不暢
-
毒熱蘊積型丹毒
治療方法:五福化毒丹。 證候表現:若煩躁、唇焦、面赤者 處方:宜服五福化毒丹。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六(卷)·嬰兒部(篇) 原文:若煩躁、唇焦、面赤者,宜服五福化毒丹;
2017-03-0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