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誤診的輔助檢查因素

現代輔助檢查是指借助現代科技成果發展起來的理化檢查, 為臨床服務, 如早期的X線檢查、心電圖、血、尿、糞常規檢查, 以及現代的B超、CT、MRI等。 這些檢查是西醫學診斷的重要輔助手段, 甚至是診斷的主要依據, 對西醫準確診斷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 現代醫生均應予以掌握, 此不贅言。 現就中醫誤診與現代輔助檢查的關係簡述如下。

一、現代輔助檢查的中醫診斷學意義

由於中、西醫對疾病的認識不同, 因此現代輔助檢查的中醫診斷學意義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輔助檢查是診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步驟。

合理地使用輔助檢查, 能夠延長醫生的感官, 擴大其視野, 使醫生在更大的範圍內和更深的層次上獲得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更精細的客觀資料, 為儘快地鑒別疾病、提高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提供有效的手段。 但是, 假若不能正確地選擇和使用種類繁多的輔助檢查, 或者不能正確地對待輔助檢查的結果, 又會成為認識疾病本質的障礙, 成為誤診的原因。 輔助檢查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借助千科學儀器或化學試劑進行的檢查方法, 所得的結果受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 因而難免有其局限性。 如在檢查者方面, 標本的採集、化學試劑的純度及實際效價、儀器的功能狀態、技術人員的操作水準等, 都會直接影響輔助檢查結果的可靠性。
在被檢查者方面, 患者的個體差異、接受檢查時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分期、疾病臨床表現的不穩定性及其發展過程中的複雜性等, 也會直接影響輔助檢查的結論。 而且, 同樣一項檢驗專案, 對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同一疾病的不同時期, 也可以出現不同的檢驗結果。 因此, 輔助檢查的結果無論是陰性的還是陽性的, 都應做具體的分析。 就輔助檢查結果對中醫診斷而言, 必須明確以下兩點:

(一)輔助檢查結果可作為中醫診斷的參考

中醫診斷方法很多, 但是診斷結論無非辨病和辨證兩種。 由於證和病含義不同, 而辨證施治是中醫的主要特點之一, 因此長期以來的中朕診斷多重辨證而輕辨病。

但是, 隨著中醫診斷學的發展, 人們越來越發覺辨病的重要意義, 因為病是對疾病整個病理過程和發展規律的概括, 對診斷和預後的判斷具有證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如中風是指以猝然昏僕、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癱瘓為主症的疾病, 包括中經絡、中臟腑以及中風後遺症, 其中中臟腑又分為閉證和脫證, 後遺症又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癱瘓之別, 通過對中風病的診斷, 可以瞭解本病的預後和發展變化規律。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 傳統的中醫病名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 現代中醫學通過借鑒現代醫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 新的中醫病名正走向規範。 現行的國家標準中, 病的診斷除了沿用原有的中醫病名外,
在疾病分類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中醫病的診斷標準也由原來單純的四診資料擴大到包括現代的理化指標在內的各種病理反映, 輔助檢查成為中醫病名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如肺痀是陰虛燥熱、撈蟲襲肺而產生的一種病證, 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肺結核, 傳統的中醫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和臨床表現, 而現在我們完全可以參考痰液培養、X線等檢查協助診斷。 特別是對於一些早期症狀不典型的疾病更是如此。 再如尿血、便血的診斷我們也可以根據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進行判斷, 過去許多出血病人由於尿、大便的顏色尚未有明顯改變, 而易被湧診, 如果結合輔助檢查, 則湧診率將會大大降低。

(二)輔助檢查結果不能完全納入中醫診斷

中、西醫理論體系不同, 對疾病的認識也不同, 因此檢查結果的中西醫診斷意義也是不同的。 在中醫學中, 大部分病例的診斷還是主要依靠對四診收集的臨床資料的分析和總結, 輔助檢查結果還無法完全納入診斷, 只能是一種參考。 尤其是在證候診斷方面, 應強調四診合參, 單憑輔助檢查的結果進行中醫診斷辨證是行不通的。 現代中西醫結合對“淤血”的研究便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長期的研究認為, 中醫的“淤血”相當於西醫的“血液迴圈障礙", 但事實上兩者並不等同, 由於對真正與“瘓血”相關的“血液迴圈障礙“檢測手段、診斷標準並不清楚, 以至於各種儀器、各種指標均被用於“瘓血”的診斷。 其結果是:幾乎所有的病、證都有疲血,所有的方、藥都能活血化瘓。這樣的結論對於淤血的診斷是毫無意義的。再如肝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而中醫以為肝為“將軍之官",肝主疏泄、藏血、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因此“肝”的中西醫概念有本質上的區別。中醫肝的證候如“肝氣鬱結”、“肝陰虛”、“肝鬱脾虛”、“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等,在西醫學中沒有對應的詞。因此肝的病理形態學和肝功能檢查對上述中醫證候不具診斷意義。又如“痰”在中醫是一種病理產物,但同時又是致病因素,痰分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所謂“百病皆因痰作祟",說明了"痰“致病的廣泛性。許多疾病如肥胖、眩暈、失眠、嘔吐、高血壓、腫瘤等與“痰“有關,經化痰治療效果明顯。儘管痰的檢查、細菌培養是西醫診斷和疾病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但對中醫痰證的診斷和分類卻沒有意義。

二、現代輔助檢查對中醫誤診的影響

在臨床中,現代輔助檢查對中醫誤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完全依賴輔助檢查結果或完全拋棄輔助檢查結果兩個方面。

(一)過分依賴輔助檢查結果

部分中醫醫生在對疾病作出診斷之時,完全依賴輔助檢查結果,從而拋棄了中醫辨證論治,片面追求診斷依據的客觀化,勢必對一些具有十分重要辨證意義的症狀的可靠性產生質疑,當這種質疑又未能被儀器所證實,便輕易推翻中醫診斷結論,其結果必然造成誤診。

1.造成辨證錯誤 中、西醫的許多名詞是相同的,但含義卻是不同的。現代中醫臨床中,許多醫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特別是中西醫結合臨床中,有一種用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傾向,甚至把中醫診斷直接與西醫診斷等同起來,以西醫診斷代替中醫診斷,其結果是造成中醫診斷錯誤。如中、西醫都有肝、心、脾、肺、腎、大腸、小腸、胃、膽等,但其大部分功能是不同的。一個中醫臟腑的功能包含了兒個不同的西醫器官的功能,而一個西醫器官的功能分散在兒個不同的中醫臟腑功能中,若一見肝炎即診為中醫肝病、一見腎炎即診為中醫腎病等等,必然導致誤診誤治。又如前列腺炎早期前列腺液常規檢查提示急性炎症變化,但病人卻見尿赤欠暢、小腹墜脹拘急,每因情志緊張而甚,四診所見以肝鬱氣滯為主,如果診斷過程中僅考慮炎症變化直接套用下焦濕熱或熱毒蘊結,則常導致誤診誤治等。這是臨床土常見的誤診原因。

2.導致中醫漏診 臨床上還存在另一種現象,某些患者雖經現代醫學各種檢查都沒有異常發現,西醫認為“無病”,但病人的確存在著某些自覺症狀或舌脈異常,這對中醫來說仍然屬於“有病”。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分依賴于西醫的檢查,也容易發生誤診。如“淤血內傷”、“髒躁”、“腎虛”、“肝鬱”、“燥熱”等病證靠儀器是檢查不出來的。

(二)完全拋棄輔助檢查結果

與上述作法相反,部分中醫醫生在臨床診治方面,完全拋棄輔助檢查結果,單純按照傳統的中醫四診方法收集疾病資料,並依之進行辨治,也常常導致誤診的發生。

1.導致中醫漏診 傳統的中醫診斷主要依據四診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辨證。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只能憑醫生的感觀認識疾病。即使現在,中醫對疾病的診查、資料的獲取,仍舊依賴于醫生的目視、口問、耳聞、鼻嗅、手切,儘管醫生的各種感覺器官都經過特殊訓練,但畢竟有一定限度,不可能疾病剛一發生,就將其症狀或體征全部診查出來。現代輔助檢查手段延伸了傳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範圍。隨著新方法的不斷引入,使許多本來難以感觀的現象重新納入人們的視野,傳統的診斷學受到挑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無症可辨”。所謂“無症可辨”是指某些疾病早期或某些特定的類型,病人往往沒有自覺症狀,望、聞、切也沒有發現異常,僅僅在體檢或由千其他疾病檢查時被發現。常見病症有隱匿型腎炎、肺結核、隱性糖尿病、隱性高血壓等,這些疾病如果沒有相應的理化檢查,則常被捕診。這顯然是傳統中醫的不足。我們反對用西醫套中醫,但是中醫診斷學自身也需要現代化和不斷進步,在這點上現代輔助檢查為中醫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機會和手段。

2.導致錯誤診斷 最常見的是誤將有病誤診為無病,或將疾病未愈誤作“治癒”。如水腫患者因全身浮腫並伴有其他症狀與體征,經中醫辨證治療一段時間,浮腫消退,諸症亦除,病人也無任何不適感覺,四診也未發現異常,可謂病已”痊癒"'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浮腫與其他症狀體征又重新出現,這是因為腎功能尚未恢復正常,疾病依然存在,只是內外未相襲罷了。所以說中醫診斷僅僅強調症狀體征與病因病機之間內外相襲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不相襲的特殊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3.產生延誤診斷如癌症患者的早期,許多病人並尤任何異常感覺,運用中醫的四診也探索不到可供診斷的資料,屬於無症可辨的“隱證”,但到有症可辨之時,疾病卻到了失去治療機會的晚期。

另外,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借助西醫的某些診斷手段為中醫診斷服務本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但也有相當部分的中醫醫生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對輔助檢查的適應證和臨床意義不瞭解,因而在選擇檢查項目和診斷時出現偏差。如消渴病診斷,血糖檢查已成為臨床常規,但空腹的血糖水準與餐後的血糖水準是不同的,因此血糖檢測的時間對消渴病的診斷是很重要的。此外胃胱痛病人進行胃鏡檢查的時間、適應證與臨床意義對該病的診斷亦是至關重要的;水腫患者的病因診斷與胸透、心電圖、尿常規、腎功能檢查的關係等都是醫生為提高其診斷的準確性所必須瞭解的。

各種輔助檢查都需要檢驗科醫師對結果作出判斷,無論是對病理形態的分析還是各種指標的判斷等均與醫生的水準和素質有很大的關係,臨床上大部分的中醫醫生對現代檢查並不精通,想通過他們自己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是不現實的。因此,檢查醫師的結論便是診斷的依據。如果檢查醫生對檢查結論的判斷錯誤,也必然導致中醫診斷結論的錯誤。

其結果是:幾乎所有的病、證都有疲血,所有的方、藥都能活血化瘓。這樣的結論對於淤血的診斷是毫無意義的。再如肝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而中醫以為肝為“將軍之官",肝主疏泄、藏血、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因此“肝”的中西醫概念有本質上的區別。中醫肝的證候如“肝氣鬱結”、“肝陰虛”、“肝鬱脾虛”、“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等,在西醫學中沒有對應的詞。因此肝的病理形態學和肝功能檢查對上述中醫證候不具診斷意義。又如“痰”在中醫是一種病理產物,但同時又是致病因素,痰分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所謂“百病皆因痰作祟",說明了"痰“致病的廣泛性。許多疾病如肥胖、眩暈、失眠、嘔吐、高血壓、腫瘤等與“痰“有關,經化痰治療效果明顯。儘管痰的檢查、細菌培養是西醫診斷和疾病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但對中醫痰證的診斷和分類卻沒有意義。

二、現代輔助檢查對中醫誤診的影響

在臨床中,現代輔助檢查對中醫誤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完全依賴輔助檢查結果或完全拋棄輔助檢查結果兩個方面。

(一)過分依賴輔助檢查結果

部分中醫醫生在對疾病作出診斷之時,完全依賴輔助檢查結果,從而拋棄了中醫辨證論治,片面追求診斷依據的客觀化,勢必對一些具有十分重要辨證意義的症狀的可靠性產生質疑,當這種質疑又未能被儀器所證實,便輕易推翻中醫診斷結論,其結果必然造成誤診。

1.造成辨證錯誤 中、西醫的許多名詞是相同的,但含義卻是不同的。現代中醫臨床中,許多醫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特別是中西醫結合臨床中,有一種用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傾向,甚至把中醫診斷直接與西醫診斷等同起來,以西醫診斷代替中醫診斷,其結果是造成中醫診斷錯誤。如中、西醫都有肝、心、脾、肺、腎、大腸、小腸、胃、膽等,但其大部分功能是不同的。一個中醫臟腑的功能包含了兒個不同的西醫器官的功能,而一個西醫器官的功能分散在兒個不同的中醫臟腑功能中,若一見肝炎即診為中醫肝病、一見腎炎即診為中醫腎病等等,必然導致誤診誤治。又如前列腺炎早期前列腺液常規檢查提示急性炎症變化,但病人卻見尿赤欠暢、小腹墜脹拘急,每因情志緊張而甚,四診所見以肝鬱氣滯為主,如果診斷過程中僅考慮炎症變化直接套用下焦濕熱或熱毒蘊結,則常導致誤診誤治等。這是臨床土常見的誤診原因。

2.導致中醫漏診 臨床上還存在另一種現象,某些患者雖經現代醫學各種檢查都沒有異常發現,西醫認為“無病”,但病人的確存在著某些自覺症狀或舌脈異常,這對中醫來說仍然屬於“有病”。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分依賴于西醫的檢查,也容易發生誤診。如“淤血內傷”、“髒躁”、“腎虛”、“肝鬱”、“燥熱”等病證靠儀器是檢查不出來的。

(二)完全拋棄輔助檢查結果

與上述作法相反,部分中醫醫生在臨床診治方面,完全拋棄輔助檢查結果,單純按照傳統的中醫四診方法收集疾病資料,並依之進行辨治,也常常導致誤診的發生。

1.導致中醫漏診 傳統的中醫診斷主要依據四診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辨證。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只能憑醫生的感觀認識疾病。即使現在,中醫對疾病的診查、資料的獲取,仍舊依賴于醫生的目視、口問、耳聞、鼻嗅、手切,儘管醫生的各種感覺器官都經過特殊訓練,但畢竟有一定限度,不可能疾病剛一發生,就將其症狀或體征全部診查出來。現代輔助檢查手段延伸了傳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範圍。隨著新方法的不斷引入,使許多本來難以感觀的現象重新納入人們的視野,傳統的診斷學受到挑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無症可辨”。所謂“無症可辨”是指某些疾病早期或某些特定的類型,病人往往沒有自覺症狀,望、聞、切也沒有發現異常,僅僅在體檢或由千其他疾病檢查時被發現。常見病症有隱匿型腎炎、肺結核、隱性糖尿病、隱性高血壓等,這些疾病如果沒有相應的理化檢查,則常被捕診。這顯然是傳統中醫的不足。我們反對用西醫套中醫,但是中醫診斷學自身也需要現代化和不斷進步,在這點上現代輔助檢查為中醫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機會和手段。

2.導致錯誤診斷 最常見的是誤將有病誤診為無病,或將疾病未愈誤作“治癒”。如水腫患者因全身浮腫並伴有其他症狀與體征,經中醫辨證治療一段時間,浮腫消退,諸症亦除,病人也無任何不適感覺,四診也未發現異常,可謂病已”痊癒"'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浮腫與其他症狀體征又重新出現,這是因為腎功能尚未恢復正常,疾病依然存在,只是內外未相襲罷了。所以說中醫診斷僅僅強調症狀體征與病因病機之間內外相襲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不相襲的特殊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3.產生延誤診斷如癌症患者的早期,許多病人並尤任何異常感覺,運用中醫的四診也探索不到可供診斷的資料,屬於無症可辨的“隱證”,但到有症可辨之時,疾病卻到了失去治療機會的晚期。

另外,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借助西醫的某些診斷手段為中醫診斷服務本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但也有相當部分的中醫醫生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對輔助檢查的適應證和臨床意義不瞭解,因而在選擇檢查項目和診斷時出現偏差。如消渴病診斷,血糖檢查已成為臨床常規,但空腹的血糖水準與餐後的血糖水準是不同的,因此血糖檢測的時間對消渴病的診斷是很重要的。此外胃胱痛病人進行胃鏡檢查的時間、適應證與臨床意義對該病的診斷亦是至關重要的;水腫患者的病因診斷與胸透、心電圖、尿常規、腎功能檢查的關係等都是醫生為提高其診斷的準確性所必須瞭解的。

各種輔助檢查都需要檢驗科醫師對結果作出判斷,無論是對病理形態的分析還是各種指標的判斷等均與醫生的水準和素質有很大的關係,臨床上大部分的中醫醫生對現代檢查並不精通,想通過他們自己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是不現實的。因此,檢查醫師的結論便是診斷的依據。如果檢查醫生對檢查結論的判斷錯誤,也必然導致中醫診斷結論的錯誤。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