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 嬰兒成長過程中, 母親以擁抱、親吻和語言表達等方式給予大量關懷和照顧, 可使孩子在成年後不易焦躁, 抗壓能力更強。 但冷漠母親的嬰兒和得到平均水準母愛的嬰兒成年後抗壓能力差別不大。
跟蹤調查
為更客觀研究母愛如何對抗成人後的壓力,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助教瓊安娜·馬塞爾科帶領的研究小組跟進上世紀60年代在羅德島州開展的一項研究。
那項研究的物件是1000多對母嬰, 當時嬰兒8個月大。 心理學家觀察母嬰互動, 按照從“消極”到“過分”從1分至5分打分,
至上世紀90年代末, 研究人員追蹤到482名當年的嬰兒, 這時他們已經30多歲。 研究人員與他們展開深入交談, 要求他們對自己與母親的親密程度評級, 從“非常親密”到“非常厭惡”不等。
研究人員還借助問卷調查瞭解實驗物件的心理狀況, 給他們的“精神緊張度”打分。 “精神緊張度”的評估包括焦慮程度、是否有對抗情緒和是否易怒等幾個方面。
馬塞爾科等人基於上述資料評估母愛對孩子的長期影響。
不分貧富
心理學家一直認為, 親密的母嬰關係可以使小孩長大後更好地適應成人世界的考驗和磨難。 但先前研究基於研究物件成年後對往事的回憶展開,
法新社26日援引馬塞爾科的話報導, “我們發現, 客觀觀察顯示獲得大量母愛的嬰兒, 30多年後表現出較少的精神緊張症狀”, 和與母親關係冷漠的孩子相比, 得到大量母愛的孩子尤其不易焦躁。
而且,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 在社會不同階層均有所體現, 不受貧富水準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 母親大量的親密表達可使嬰兒產生安全感, 這使他們在成年後從積極角度看待人際關係, 並有助孩子發展各種交往技能。
不過,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 那些嬰兒時期缺少母愛的人在30多歲時的表現與得到平均水準母愛的人差別不大。
研究報告由最新一期英國《流行病和公共衛生雜誌》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月刊發表。
關愛有度
母愛的作用在動物身上同樣可以體現。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基因學家展開一項實驗, 讓母鼠撫育新出生幼鼠, 但安排母鼠舔幼鼠和為它們梳理毛髮的時間各不相同。 結果發現, 有母鼠撫育的幼鼠更膽大而且更愛冒險, 母鼠一些淡漠行為則會讓幼鼠的這一能力出現退化。
科學家認為, 母親的照顧之所以起作用, 是因為它改變了一種控制大腦對壓力反應的基因的表達。 這種基因變化導致大腦中海馬長出更多壓力受體, 減少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後續實驗證明, 這種基因變化甚至可以遺傳。
母愛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視, 但研究人員同時指出, 一名負責任的母親不僅應該知道如何給予關愛,
英國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心理學家特裡·阿普特舉例說:“如果是一名負責任的母親, 她會對孩子說, ‘你已經12歲, 我想再像你小時候那樣親吻你會讓你尷尬’。 做母親的不應讓孩子對親子關係感覺彆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