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後, 由於氣候逐漸乾燥, 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幹, 皮膚乾燥, 即使飲用一大杯水, 也難以解渴。 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乾燥為特徵的病變, 分溫燥和涼燥兩種。 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 病症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乾咳少痰、咽幹不適、手腳心熱等, 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 這種具有明顯季節性的不適, 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 此外, 處暑期間某些疾病, 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 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 因此, 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秋燥”並不可怕, 一般都比較輕, 治療也比較容易, 但家庭護理和調養十分重要, 否則可能會纏綿不愈。 “秋燥”原因很多, 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 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 即養陰清燥, 潤肺生津。
提醒說, 有效防治“秋燥”, 可以在飲食上下工夫。 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 以清淡甘潤為主。 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蔔、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 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豆漿、牛奶等, 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 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 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 且含大量水分, 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 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