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何家會傷人——孩子通過順從抵抗焦慮

任何一個孩子都無法接受父母親的缺陷和不正常, 因為未成年的孩子, 自身已經十分地無助和依賴, 無法在面對父母不完美的事實。

孩子為什麼容易神化父母

這樣大自然就給孩子一種保護, 保護的方式是讓他們擁有一段以自我為中心的歲月。 在這段孩童的歲月中, 他們具有許多神奇而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 這些方式使得孩子們把父母親理想化, 認為父母是全能的, 如同上帝一般能眷顧自己, 不用擔心受任何傷害, 而把錯誤及缺陷歸於自己, 這樣他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全而生存下去。

這種自我保護的代價是:孩子將父母理想化和神化的同時, 也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培育自貶心理的困境。

基本上, 孩子們對於所意識到的威脅和無法忍受的情境, 都具有心理防衛的能力。 佛洛德稱之為“自我防衛”, 包括否認、壓抑、脫離、理想化等等。 這些自我防衛自動地在潛意識中運作, 所以它的危機也是潛藏而不易被發現的。

當我們的情緒需求得不到滿足時, 我們會在幻想中創造出與別人的親密關係。

一個孩子越是在情感上被剝奪、有缺憾, 他與父母在幻想中的依戀也越為緊密。 被虐待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尤其強烈, 因為被虐待的經驗使他們有較低的自我價值感, 也不太相信生命中具有選擇性。 一個人越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就越對改變感到無力:而越感到無力就越覺得自己沒有選擇。 此外越是在心中接受那些不合理的假設, 越對父母說的話深信不疑, 就越會將它合理化, 以避免和父母親產生距離。

${FDPageBreak}

父母最需要的是關注孩子, 為孩子提供示範

改變家庭系統運作的最佳方法, 並不是使某一個家人凸現出來, 貼上病態的標籤, 而是要觀察所有成員彼此之間如何給予回饋, 以便瞭解整個系統的運作, 而帶來一些新的修正和改變。 家庭跟所有的社會系統一樣, 有它基本的需求, 家庭的需求包括:價值感、安全感、成就感、親密感、對於挑戰和刺激的需求以及精神上的寄託。

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提供時間、關注、指引和給孩子做示範。

成熟的人能區分並接受自己和他認識不同的個體, 能建立清楚的自我界限, 有良好的自我概念, 也能夠和自己的家庭系統建立起良好而有意識的關係, 但是又不會過度地融入家人的生活而迷失了自己。

良好溝通的焦點在於高度的自我察覺和對別人的感受。 意志的運作需要通過知覺、判斷、想像以及推理, 卻了這些, 意志就會受到蒙蔽。 在嚴重的情緒干擾之下, 人沒有辦法有效地利用知覺、判斷、想像以及推理來思考。

權威式的控制、完美主義的吹毛求疵、輕視的指責和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等行為, 其實都是羞愧的化身。 不健康的關係常包含有虛幻的成分, 而幻想及否認事實乃是強迫性及沉溺性行為的主要特質。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