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鼓, 也是醬油的一種, 但是味道比醬油更美味,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豆鼓, 豆鼓可以蒸魚, 也可以用豆鼓來蒸蝦子, 蒸其他各種各樣的美食, 但是我們平時吃豆鼓都是會從超市裡面買回來, 現在很多人為了身體健康著想, 所以在吃豆鼓的時候都是會自己親自動手來做。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豆鼓製作的方法。
原料處理 分為3步。
1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準。
2混和:餅粕潤水後, 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
3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 使蛋白質適度變性,
制曲 分兩步。
1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 接入米麯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 充分拌勻。
2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 先間歇通風, 後連續通風。 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 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 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 孢子著生初期, 產酶最為旺盛, 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 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 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 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 使豆鼓萬分溶於其中, 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豆鼓(頭油徐徐放出, 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 淋油是把豆鼓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
後處理
豆鼓加熱至80—85℃消毒滅, 再配製(勾兌)、澄清及品質檢驗, 得到符合品質標準的成品。
展望
豆鼓工業正在打破傳統的方法而逐步採用新方法。 如原料連續蒸煮處理, 將加水的原料在0.16—0.18MPa壓力下蒸煮3分鐘, 並快速冷卻, 可使原料全氮利用率由原來旋轉蒸煮鍋的75%提高到85%左右;制曲使用圓盤機後, 成曲酶活性高, 品質好, 還減少勞動力和改善勞動條件。 此外, 誘變育種出優良突變新菌株及液體曲的應用, 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豆鼓的製作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 只是我們現在為了身體健康著想的話最好是自己動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