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喝中藥時總是趁熱喝。
但據中醫專家說:雖然許多中藥要求溫服,
但並非都是如此,
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
僅服法就有十多種,
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
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
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溫開水送服。
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發散風寒的中藥,
應該“熱服”,
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
以助藥力。
而解毒、清熱的藥,
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
則“冷服”效果更好。
在南方,
對於服中藥, 一般來講, 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 而治療寒證宜熱服。 患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 患有“陽病”的患者多表現熱證, 出現周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口舌生瘡、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陰病”多表現為寒證, 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腹冷痛、肢冷神靡、下利清穀、水腫、舌淡、苔薄白等。
在中藥方劑中, 有個小竅門, 一般情況下, 叫做“湯”的多數熱服, 而叫做“飲”的多數需要涼服。 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有溫度區別的。 但為慎重起見, 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後, 再問一下中醫師相關的服用方法, 以防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