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教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緒 ?

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並不是讓孩子遠離消極情緒, 而是讓孩子擁有情緒自我覺醒的能力。 如果孩子沒有情緒覺醒和衰竭的過程, 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不斷重複爆發, 最終孩子可能會沒完沒了的發脾氣或者哭鬧。

在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過程中, 應該把握兩個原則, 首先是不要給情緒設限, 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 都應該被認同, 承認自己的感覺, 才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進而接納他人。 其次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 讓孩子知道這些感覺都是很自然的事, 沒有什麼不對的, 也沒有什麼可恥的。

當孩子感到憤怒時

被小朋友搶走了玩具, 孩子的臉漲得通紅, 甚至有出手打人的衝動。 此時作為媽媽, 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不懂得分享, 也不應表情輕鬆的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而是應該先接受孩子有“憤怒”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 並認同它。 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我心愛的東西, 被人搶走了, 我肯定也會很生氣。 不過, 其實我們可以跟小朋友講講道理, 說不定可以玩具要回來?或者你跟小朋友協商一下, 你們輪流玩這個玩具或者一起玩這個玩具, 說不定大家一起玩會更開心呢?”

當孩子感到悲傷時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 孩子感到難過, 這個時候媽媽最忌諱的是說“早跟你說了, 要好好愛惜的嘛”, 也不要立馬跟孩子表示“壞了沒關係,

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 此時, 媽媽應該做的是傾聽和同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讓媽媽好好抱抱你, 或者你自己呆一會兒。 ”如果立馬用擁有的快樂去代替失去的傷痛, 會讓孩子失去體驗悲傷情緒的機會, 也就無法領略駕馭悲傷情緒的喜悅。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

孩子可能會怕狗、怕黑, 也可能會怕陌生人,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 媽媽應該做什麼?媽媽應該先跟孩子共同體驗一下情緒。 “不僅小孩有害怕的時候, 大人也有害怕的時候。 害怕的時候, 我們會想躲在爸爸嗎的懷裡或者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藏起來。 不過, 有的時候害怕是沒有必要的。 比如說, 你以前很害怕上幼稚園, 可是上了幼稚園之後你發現其實幼稚園很好玩,

對不對?媽媽還聽說, 每到黑夜, 月亮公主和各種小精靈都會來到這個世界呢!”

當孩子感到妒忌時

每個孩子都會妒忌, 尤其妒忌媽媽對別的小孩子表示親昵, 因此如果一個媽媽抱別的孩子, 年齡小的孩子對此會很緊張, 並通過哭泣或者拉扯其他孩子來捍衛自己愛的領地。 作為媽媽, 此時不能立即教育孩子不能小心眼, 而是應該找機會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愛媽媽, 因此妒忌別人獲得了媽媽的擁抱。 如果別人得到了我想要的的東西, 我也會很妒忌。 不過, 雖然我不喜歡妒忌的感覺, 但每次感到妒忌時, 我都告訴我自己, 我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東西呢。 想一想, 媽媽每天都擁抱你, 但是別的小朋友偶爾才能獲得媽媽一次擁抱呢!”

當孩子感到內疚時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裡的魚缸, 小魚也因此死了, 內心感到十分內疚。 媽媽此時是該對孩子說“打破魚缸沒什麼大不了的”, 還是對孩子說“父母不怪你”之類的話?其實, 此時媽媽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內疚”情緒:“我知道你此時感到很內疚, 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情, 也一樣會內疚。 不過, 內疚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 不如我們一起把打碎的魚缸清理好, 把死去的小金魚們都安葬在花園的樹下。 然後, 我們再去買一缸新的金魚, 以後你更加悉心地照顧它們好不好?”

總的來說, 孩子的情緒調控能力是比較薄弱的, 主要表現為情緒的易激動性、易感性、易表現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也是人生情感習得的啟蒙學校。 我們應充分發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創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實踐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營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繫起來的情感共同體,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造者。 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 首先要處理父母之間的關係。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 善於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盡可能表現得樂觀向上, 這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 獲得愛與尊重的體驗, 從而產生主動積極的情感。 如果家庭關係緊張, 會不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其次要把握好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不和諧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後情緒控制能力的低下。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現為溺愛:父母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極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徵。還有一種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地服從。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

與孩子共同設置合理的規範

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需要,拒絕不合理要求。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出某種過激的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預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範,逐步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判斷。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做價值判斷時,才具有實現情緒調控的可能性。

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與遊戲的機會和條件

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同伴交往,幼兒如果長時間獨處,會產生莫名其妙的孤獨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狀況可能導致慢性的情緒壓抑。儘管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免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正是這些“茶壺裡的風波”使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壓制自己不合理的願望,如何處理同伴關係等。孩子有喜愛遊戲的天性,遊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他們愉快地、心甘情願地服從角色分配,服從規則要求,要想參加就必須約束自己行為,否則就會遭受排斥、失去參加活動的機會。這有助於訓練並逐步形成幼兒的情緒控制機制。

教給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由於孩子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以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同時家長又應該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情緒。如教給幼兒自我調節的方法,比如告訴他們,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此外,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幼兒情緒的正常發展。家庭生活單調乏味容易使幼兒產生消極情緒,反之,豐富的家庭生活內容能使幼兒生活得快樂、滿足,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因而有利於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能為大腦提供維持正常情緒狀態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有利於幼兒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

親子關係的不和諧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後情緒控制能力的低下。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現為溺愛:父母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極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徵。還有一種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地服從。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

與孩子共同設置合理的規範

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需要,拒絕不合理要求。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出某種過激的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預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範,逐步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判斷。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做價值判斷時,才具有實現情緒調控的可能性。

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與遊戲的機會和條件

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同伴交往,幼兒如果長時間獨處,會產生莫名其妙的孤獨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狀況可能導致慢性的情緒壓抑。儘管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免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正是這些“茶壺裡的風波”使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壓制自己不合理的願望,如何處理同伴關係等。孩子有喜愛遊戲的天性,遊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他們愉快地、心甘情願地服從角色分配,服從規則要求,要想參加就必須約束自己行為,否則就會遭受排斥、失去參加活動的機會。這有助於訓練並逐步形成幼兒的情緒控制機制。

教給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由於孩子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以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同時家長又應該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情緒。如教給幼兒自我調節的方法,比如告訴他們,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此外,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幼兒情緒的正常發展。家庭生活單調乏味容易使幼兒產生消極情緒,反之,豐富的家庭生活內容能使幼兒生活得快樂、滿足,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因而有利於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能為大腦提供維持正常情緒狀態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有利於幼兒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