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酒與健康的關係問題上, 不少人還有這樣的概念:大量飲酒有害健康, 但偶爾飲酒或長期少量飲酒, 對健康影響不大, 甚至有益健康。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飲酒量必須嚴格控制。
酒類所含營養有限
白酒基本上是由酒精和水兩大部分組成, 除三種主要成分酒精、酯類、甲醇外, 還有一些如酸類、醛類、雜醇油、鉛等有毒物質。 酒類不含脂肪, 在白酒中可檢測出微量氨基酸, 葡萄酒和啤酒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肽類、氨基酸、糖類和有機酸。 但無論何種酒, 這些物質的總含量一般都不會超過1%。
1公斤酒中含有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不過相當於10克牛肉或大米中的含量。 某些種類的酒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 但數量很少?以100毫升酒計算, 鐵含量在0.1到0.3毫克以下, 鋅不到0.03毫克。
就礦物質與維生素而言, 酒中含量較高的是鈣與維生素B1。 不過, 白酒幾乎不含維生素, 葡萄酒、啤酒中所含的維生素B1、B2、葉酸和尼克酸的量也多在0.05毫克以下。 若以酒補鈣, 則人每日需飲白酒1公斤才能獲得日需要量的1/20;飲1公斤葡萄酒或啤酒才能得到日需要量的1/3。 若以葡萄酒或啤酒補充維生素, 則必須每日飲2到10公斤。 顯然, 這樣的補充方法是不現實的。
飲酒對身體弊大於利
雖然一些研究提示, 酒類中的某些成分有益於健康, 但與其對身體的危險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長期過量飲酒, 對人的胃腸、心臟、肝臟、腎臟等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容易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最常見的有慢性胃炎、中毒性肝炎、心肌肥大、尿路結石、痛風性關節炎、急性胰腺炎等。 酒精會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損害腦細胞、微血管, 使人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變化無常, 影響人的思維和注意力, 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現腦萎縮、腦缺血、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癡呆。 長期濫飲酒類對性功能也有損害。 男性酒精中毒者中, 大約40%有陽痿, 女性酒精中毒者中, 30%到40%存在性興奮困難。 而且女性酒精中毒者更容易衰老,
有些人根本不該喝酒, 這包括無法自我節制的青少年、可能或已經懷孕的女性。 一些酒精造成的致命影響, 在很低的飲酒量下都會發生, 如要開車、操作機器或參與需要注意力與統合力配合的活動時更是如此。
酒精會改變許多藥物的效力與毒性。 如果你正在服藥, 請不要飲酒。 支氣管哮喘患者不宜飲酒, 因為哮喘患者中約有10%對酒精過敏。 大量飲用啤酒, 還有可能加重心臟機能衰弱者的病情。 有些人喜歡睡前飲酒, 其實飲酒後入睡, 代謝減慢, 肝解毒功能也相應減弱, 酒精內所含的有害物質更容易積蓄。
青少年酗酒已成嚴重問題
青少年酗酒現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據某省一份對大中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 學生中有飲酒史的高達82%, 其中男生89%, 女生為75%。 而且在這些飲酒的學生中, 飲用高酒精含量的白酒者占23%。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統計, 在美國, 約有1/3以上的12歲至17歲青少年經常飲酒。
要矯正少年飲酒的惡習, 最重要是讓他們認清過量飲酒的危害性, 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第一, 與其他酒友隔離。 第二, 在家庭中不興勸酒之風。 第三, 多找一些因過度酗酒而導致中毒、精神病的事例給他看, 造成對酒的厭惡, 達到戒酒目的。
飲酒適度難以衡量
有人提出, 飲酒關鍵要適時、適量。 但是更多的研究人員認為, 飲酒適度的尺度難以把握。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預防酒依賴的安全飲酒限度:男性每天飲酒不得超過1兩白酒, 女性每天不超過1瓶啤酒, 每週至少兩天不飲酒。 上述標準比較寬泛, 但實際上上述標準只是針對於預防酒依賴, 並不意味著不會發生其他健康問題。
有關專家表示, 為防止酒精危害, 飲酒時最好以帶糖的食物、鹼性食品、綠葉蔬菜和水果為下酒菜。 喝酒的同時吃些鹼性蔬菜, 可以中和酸, 從而減輕肝臟的負擔。 多吃河魚、雞肉、豆腐、發酵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可以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 因為酒精在肝臟內分解時需要各種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