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氣象醫學證明,
人體在氣候變化中各種器官、組織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氣溫很高的時候,
老年人由於出汗過多,
失去水份(體液),
造成血液粘度增高,
容易引發中風、心肌哽塞等心腦血管疾病。
在相反的氣候條件下,
寒冷也是老年人的殺手。
由於寒冷而引起微循環障礙、小血管痙攣,
外因阻力增大,
也會導致血壓升高,
心腦血管疾病意外加重。
隨著秋天的到來,
早晚氣溫較低、中午氣溫較高,
如果不加留意,
就容易受涼而發生感冒、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等疾病。
《呂氏春秋》指出:“天產生陰陽,
寒熱和暑熱,
乾燥和潮濕,
四季的交替,
萬物的變遷,
沒有不帶來好處的,
也沒有一樣不帶來害處的。
聖人能察覺陰陽變化的合適情況,
辯明萬物變化的好處以有利於生命,
因此精神能夠安然地存在於形體之內,
並且壽命能夠長久。
”所以在秋冬季晨運應在太陽出來以後;早晚要注意添衣防止受涼。
秋季氣候比較乾燥,
容易發生“秋燥”一類病變,
可以吃雪梨養陰潤燥,
或者以沙參、玉竹、百合、石斛滋陰養胃的藥材煲湯。
許多人認同秋冬進補這一說法,
然而,
中醫講究防病治病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因人制宜”。
一個人是否應“補”,
如何進補,
還是請中醫大夫判斷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