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流派有很多種,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吳氏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可以給人帶來很多的好處, 有利於身體健康, 去病延年益壽, 下面就跟著太極拳視頻一起來看看吳式太極拳第一式吧。
吳式太極拳第一勢
起勢
一、用意念的特點
所謂“意”, 就是思想, 由心發出, “心之官則思”, 心就是大腦, 它支配行動。 前人所謂“全憑心意用功夫”, 就是根據太極拳經、拳論和歌訣的要求提出來的, “勢勢存心揆用意”, “凡此皆是意, 不在外面”, 強調了“意”的重要性。
正因為太極拳的“形動”——舉手投足, 肢體的動作及其變化, 完全是“先在心,
王老師認為, 所謂“全憑心意用功夫”, 即“有動之意, 無動之形”, 或雲“動之於未形”, 而且是“意之不斷”, 想、繼續想、不斷地想。
由於通過不斷切實想像的結果而“靜極生動”。 即內裡內氣貫通以後催動外形, 必然由內而外, 結果有內有外, 內外協調一致, 出現了外面的“形動”, 這才符合太極拳“以心行意, 以意導氣, 以氣運身”的要求。 這是王老師談到太極拳運動怎樣用意的第一個特點。
“動哪兒, 不想哪兒”, 這是太極拳用意的第二個顯著的特點。 例如起式時的第一動,
這一點十分重要, 若專心致志, 真看到了, 意到、氣到, 內氣也就沉到腳下了。 這時, 左腳自然微抬, 左腳大趾將會虛蹭著地, 自動輕巧的向左橫移過去。
運用時, 對方若用右手扒拉我左肩向右橫撥, 我則意想自己的右肩或右側某個部位, 對方就撥不動了。
“動之則分, 分陰分陽”。 這是太極拳用意的第三個顯著的特點。 左腳將自動橫移, 但在大腦的控制下, 只移到與肩同寬為度。 這裡順便強調一下, 離開“意念”不是太極, 離開“陰陽”也不是太極。 左腳橫移, 也叫“屈膝開步”, 但開步時意念不想步(腳)。
二、用意念“火候”問題
如起勢的第三動兩腕上掤, 和第四動兩掌下采, 兩腕上掤的動作是手指回觸手心(即十宣穴回觸內勞宮), 兩腕向上抬起。 當體重尚未完全轉換到左腳時, 兩腕就向上抬起, 這就犯了雙重之病。
因為“時間”不對, “火候”不夠。 太極拳是隨遇平衡, 腳下只能有一個重心點, 第二動兩腳落平後, 只是一個過渡, 因為此時體重尚未完全轉換到左腳, 意念應迅即從右腳跟旁側地上的那個意念點, 順原路回到右手心, 上行經右肘右肩, 並經過夾脊到左肩, 再下行通過左肘到左手指梢外(注意:體重在哪條腿, 那邊的胳膊是“虛”, 才能動)。
隨著意念由右臂的手、肘、肩經過夾脊到左臂的肩、肘、手這種遊走, 此時體重已完全轉換到左腳。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
接下去第四動, 兩掌下採行功時, 頂勁虛領, 意念轉向外勞宮(手背), 手指有舒展之意, 手心有突出之感, 同時兩手(左手為主, 右手跟隨)和兩小臂逐漸向下降, 降到45度時(注意:這裡也有一個度, 超過45度再下降, 就會壓迫心口窩, 不舒服了)。
意念開始轉到左曲池, 意想左曲池到左少海, 平直往後拉(拉之前, 意念轉向外勞宮後, 手指舒展, 十指指端的十宣穴延伸出去, 意想在對方身後確立一個意念點, 往後拉時不能忘掉身前那個意念點,
在運用中, 對方若攥住我手腕想往後拽時, 我隨即將五指舒伸, 松肩墜肘, 目視對方身後那個意念點, 肘尖向自己的後下方沉采, 切記應“豎腰立頂”, 不能彎腰撅臀, 對方定會應手前栽。 此時兩手張開, 虎口圓撐, 左右大指挨著左右風市穴, 松胯提膝收小腹, 尾骶骨朝前, 目光平視前方, 這叫“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這是太極拳極其重要的一個架勢(意想頂勁虛領, 頭若懸珠,含胸拔背,氣聚神凝,腹內松靜,氣勢騰然,腳下騰虛,十分輕捷)。此勢靜態從頭到腳,務必反復仔細體悟,或單練動態,提左膝,提右膝,循環往復。
頭若懸珠,含胸拔背,氣聚神凝,腹內松靜,氣勢騰然,腳下騰虛,十分輕捷)。此勢靜態從頭到腳,務必反復仔細體悟,或單練動態,提左膝,提右膝,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