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視網膜微血管瘤。 這是“糖網”的早期改變, 患者可能沒有任何主觀感覺, 但眼底鏡下可看到大小不一的紅色或暗紅色圓形斑點等。 在這個階段, 只要確診糖尿病, 不管視力有無改變, 每半年到一年都要檢查眼底。
二期:黃白色硬性滲出或合併視網膜出血斑。 此時患者可沒有明顯症狀, 或偶有視物不清、視野中心暗影等。 此期無需特殊治療, 除定期檢查, 還要注意改善微循環, 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 避免血糖反復波動, 必要時可做眼底血管螢光造影。
三期:棉絮狀軟性滲出或合併視網膜出血斑。
四期:視網膜有新生血管形成, 玻璃體出血。 這是糖尿病特異性的動脈改變之一。 除嚴格使用控糖藥外, 此時還需加用促使玻璃體出血吸收的藥物, 待出血吸收後, 及時進行全眼底視網膜鐳射光凝治療, 必要時進行玻璃體切割術, 清除混濁的玻璃體。
五期:視網膜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 可突然發生視網膜前出血, 導致視力迅速下降、視野缺損甚至失明等。
六期:視網膜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 並發生牽拉性視網膜脫離。
二、為什麼糖尿病會導致失明
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青光眼致盲數占盲人總數的20%。 青光眼的種類繁多, 其中最難治的要首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其來勢兇猛, 痛苦之時常常痛不欲生, 治癒率極低。 糖尿病性青光眼多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常發生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晚期, 視網膜的缺血改變導致虹膜新生血管形成, 繼而引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由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發展迅猛, 視力急劇下降, 可伴有眼痛、偏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2、驟盲白內障
糖尿病引起的白內障稱為糖尿病性白內障或併發性白內障, 在糖尿病併發的眼病中居第二位, 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發生與血糖高、房水滲透壓發生改變以及代謝紊亂所產生的毒性產物有關。 高血糖引起的白內障又稱真性糖尿病性白內障。
在糖尿病的後期由於色素膜炎、嚴重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的晶狀體代謝障礙引發的自內障又稱併發性白內障。 真性糖尿病性白內障主要發生在年輕的重症糖尿病患者中, 在幼兒中也可發生, 而中老年人比較少見。 雙眼多同時發病,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預防失明
1、視力沒問題不等於眼底沒問題
眼部病變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 其中以白內障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常見。 易長賢教授稱,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病人危害最大。 有的病人在發現眼底有病變時仍不解地說, 自己做針線活都沒問題, 他把視力下降與眼底病變畫上了等號, 其實不然。 不痛不癢的視網膜病變甚至不會立即引起視力變化, 等病人真“有感覺”時,
2、控制血糖與眼底檢查缺一不可
為免留下痛苦和遺憾, 專家建議, 除了控制血糖, 從患糖尿病的那天起, 無論有無眼部不適, 病人都要堅持定期檢查眼底, 而檢查的頻率則取決於視力的變化和眼底變化。
大多數糖尿病眼部病變的發生都有一個過程, 但發展速度可能因人而異。 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 對眼睛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早期症狀可不明顯, 一旦出現明顯症狀, 則表示併發症已有一定時日。 目前, 僅有通過定期眼底檢查才能盡可能及早發現糖尿病導致的眼底變化,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眼科檢查視力及眼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增加治療難度。
3、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可預防視網膜病變
醫學研究已證明,視網膜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飲食高脂、高糖,運動減少,經常接觸強光刺激等,是導致視網膜病變的常見原因。因此,邱主任建議,中老年人預防視網膜病變需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1)注意飲食清淡,不宜食用高脂、高糖食物。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避免或減少紫外線、強光的刺激,不要長時間注視光亮的螢幕.
(4)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眼科檢查視力及眼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增加治療難度。3、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可預防視網膜病變
醫學研究已證明,視網膜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飲食高脂、高糖,運動減少,經常接觸強光刺激等,是導致視網膜病變的常見原因。因此,邱主任建議,中老年人預防視網膜病變需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1)注意飲食清淡,不宜食用高脂、高糖食物。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避免或減少紫外線、強光的刺激,不要長時間注視光亮的螢幕.
(4)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